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按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一部分,旨在预防纠纷、维护法制、巩固法律秩序。
公证机构的证明活动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活动不同。公证活动发生在民事争议之前,对法律行为和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给予认可,以防止纠纷,减少诉讼。但公证活动不能解决当事人的争议,而人民法院的诉讼活动则是在民事权益纠纷发生并由当事人起诉之后进行,旨在作出裁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法释〔2008〕17号),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依法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人或债务人对该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若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和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就争议内容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公证具有以下作用:
公证机构通过审查当事人的公证申请,以特有的方式满足当事人的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在社会上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公证作为重要的民事交往、经济交往和国际交往媒介,公证书的效力不受人员、行业、职业、级别、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是国际通行的可靠性极高的法律文书,有助于增进民事主体之间相互了解、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公证证明的业务范围广泛,通过受理、审查、审批等程序出具公证书,可以为当事人依法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以及各种经济、民事活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真实可靠的证据。
通过公证可以促进公证当事人在开展相关民商事活动时的诚实信用,制止欺诈、虚假行为的发生,监督和促使公证当事人依照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来实施法律行为,尽可能避免损失,以保证共同利益的安全实现。
总之,公证的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身份上、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利益;维护经济流转秩序和各种民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教育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主义法制;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促进社会稳定;促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而保障对外开放的顺利实施。
公证的法律效力,包括证据效力、使法律行为生效的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是公证机构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公证还具有使某些法律行为
公证的法律效力及其作用。公证具有法定证据效力,经过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和文书,法院应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公证还有强制执行效力,赋予相应文书强制执行力;此外,公证还是某些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这些作用确保了公证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为公证行为提供了法律
房产公证的定义、范围及法律效力。房产公证是根据公证机关依法证明与房产有关的法律行为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其范围广泛。房产公证管辖根据规定由房产所在地的公证处管辖。房产公证可确保房产交易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通过公证机构的审查避免非真实意思表示
在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或者履行不恰当时,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申请强制执行时,申请人需要提交证明材料:。为此,申请人根据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及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公证处作出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请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