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一般人都会选择将一些物品用于抵押或者是质押来暂时获得经济上的宽裕,但是这样做一般都是要签订质押合同的,还可能被强制执行。土地质押公证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相关问题。
土地质押公证的强制执行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法的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强制执行公证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于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若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人民法院将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根据《公证法》第37条规定,对于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若债务人不履行或履行不适当,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若该债权文书确有错误,人民法院将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构。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司法部部门规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联合下发的通知也对强制执行公证进行了明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条规定,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关于追偿债款、物品的债权文书。
司法部《公证程序规则》的规定
根据司法部《公证程序规则》第39条规定,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公证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 债权文书以给付货币、物品或者有价证券为内容;(二) 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债权文书有关给付内容无疑义;(三) 债权文书中载明当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的承诺;(四) 符合《公证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发布的联合通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于2000年9月21日发布的《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第1条规定,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 债权文书具有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二) 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债权文书有关给付内容无疑义;(三) 债权文书中载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以上规定构成了我国强制执行公证的法律基础,并对强制执行公证的要件进行了明确。
土地质押合同的强制执行公证效力分析
质押合同的法律性质
从法律性质上看,质押合同属于物权合同,而不属于债权合同,因此不属于强制执行公证的对象。根据民法的分类,合同分为广义合同和狭义合同,广义合同是指两个以上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狭义合同专指债权合同。广义合同除债权合同外,还包括物权合同、身份合同等。债权合同是指两个以上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物权合同指当事人以物权变动为内容订立的合同。质押权是物权的一种,质押合同是抵押人与抵押权人设立质押权的协议,因此质押合同应属于物权合同,而不属于强制执行公证的对象。
质押合同与借款合同的主从关系
从质押合同与借款合同的主从关系来看,不能依据“从随主”的原则适用强制执行公证。虽然在民事实体法中,担保合同与借款合同之间存在主从关系,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0条的规定,在主合同纠纷案件中,人民法院未经审判不应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因此,在诉讼法中,担保合同与借款合同不存在主从关系。因此,不能依据借款合同可以赋予强制执行公证效力的原则来对质押合同赋予强制执行公证效力。
抵押合同的内容分析
从抵押合同的内容来分析,抵押合同不符合强制执行公证的条件。根据我国强制执行公证的相关规定,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合同必须具有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债权人依据这类合同所享有的权利必须是请求债务人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请求权。抵押合同是抵押人与抵押权人设立抵押权的协议。对于抵押人为第三人的情况,抵押人也被称为物上担保人。在抵押权依法设定后,抵押权人与物上保证人的关系仅限于物权关系,而没有债权关系。物上担保人对抵押权人负担的责任为物的责任,仅以其提供的抵押标的物为限对债务提供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不能对物上保证人的其他财产主张权利,只能就担保标的物求偿。抵押权人也没有请求物上保证人代为履行债务的权利,即使抵押权人变价抵押物不足以清偿其债权时也一样。即使对于债务人提供抵押的情况,抵押权人对抵押人所享有的债权也是基于主合同而非基于抵押合同。抵押权人所享有的仅是请求抵押人办理抵押登记的请求权,并非请求抵押人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因此,抵押合同不具备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不满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