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就被告原则是指被告在哪个法院辖区,原告就应当到哪个法院起诉,案件就归该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这一原则的适用有利于法院送达法律文书,节约诉讼成本、缩短诉讼周期,也有利于最终的执行。对于大多数民事案件,法律没有特殊规定的,都适用原告就被告的原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被告的住所地,根据《民法通则》第15条的规定,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这里的户籍,应以向户籍管理机关登记的正式户口为准,是指长期户口,而不是临时户口。长期户口登记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公民的住所地。因而,当公民的住所地与其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时,只有被告的住所地人民法院才对案件有管辖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流动越来越频繁,不少公民长期离开住所地,其主要活动地点并不在住所地。对此,《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其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的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是同一地方,而必须是住所地以外的另一个地方。住所地如果与经常居住地相重合,为同一地方,则称为住所地,不能成为经常居住地。
公民在另一地方必须居住1年以上,时间的起止期限,是从离开住所地开始,至起诉时止。不足1年的,不属于经常居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时间,必须是连续居住,如果在一个地方居住不到1年,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也不到1年,加起来,虽然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但由于不是在一个地方连续居住1年以上,因此也不能算作经常居住地。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公民起诉时仍然居住的地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做了以下补充规定: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如下: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大多数行政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专业技术性强和影响大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则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管辖的基本原则和级别管辖以及地域管辖。基本原则包括便于当事人参与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判决等。级别管辖是按照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不同层级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地域管辖是同级法院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包括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
如果人民法院送达给当事人立案通知书或者受理通知书,上面载明立案时间、案号等信息的,民事案件才算立案。如果法院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当事人认为有错误的,还可以依法提起上诉。(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