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究法律责任时,需要正确划分行政主体与行政人的法律责任。行政主体通常是组织,其行政行为必须由行政人来实施。对外部来说,只有行政主体才是合法的行政法律责任主体,因为行政人是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对外进行行政活动的。行政人的职务行为应视为行政主体的行为。行政人的法律责任虽然会被追究,但是首先由行政主体对外承担,然后由行政主体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内部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规定,行政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共有11种: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8条的规定,当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由该行政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负责赔偿。行政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4条的规定,当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若构成犯罪,则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即政府和其下属的工作部门)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负有作出相应行政行为的法定义务,但在法定或合理期限内未按照法定程式履行或完全履行的消极行为。
对于肇事司机逃逸交警被判行政不作为的情况,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行政主体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同时,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构成犯罪,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可以同时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在民事方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肇事司机逃逸导致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时,司机需承担全部赔偿费用。而在刑事方面,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肇事后逃逸被视为加重情节,可能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逃逸导致伤者死亡或严重
司机肇事逃逸判刑也要赔偿。交通事事故肇事者逃逸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判刑是刑事责任,而赔偿是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