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按照法定的授权、形式和程序进行,并对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目的,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偏离立法目的。对于不确定的法律概念的解释,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精神和价值目标,遵循公认的基本原则,不能任意进行扩大或缩小的解释,对于相同的概念解释不得前后不一致,也不能违背已有的规范性文件对此概念所做的政策性解释。
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必须适度、公正,并且必须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基于正当动机和适当考虑。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必须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出发,充分考虑行为的原因、性质、情节和后果,必须考虑相关因素,不能偏颇一方或忽略某些应该考虑的因素和情况,也不能考虑不相关的因素。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必须体现公平、公正、正义的价值观,对相对人一视同仁,对同种情况必须同样对待,对不同情况必须不同对待。此外,在行使裁量权时,行政机关必须坚持比例原则、适度原则和必要性原则。
行政自我拘束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某个案件中作出一定决定或采取一定措施后,在其后的所有同类案件中都要受其前面作出的决定或采取的措施的拘束,对有关行政相对人必须作出相同的决定或采取相同的措施。行政自我拘束原则扩大了法院对行使行政裁量权进行事后干预的范围,从保护私人权利的角度出发。行政自我拘束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必须遵循自我拘束原则,注重前后裁量的一致性,不能反复无常或频繁更替,不允许对两个在主要方面相同的案件作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裁决。为了规范行政执法,避免或减少行政裁量权的滥用,建立行政裁量案例制度以及法院审查的行政判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必须认真履行法定程序。当法律对程序没有明确规定时,行政裁量权本身包含了启动程序的可能性和具体选择。但当法律明确规定了程序时,行政裁量必须认真履行相关程序,不能故意不启动程序、拖延履行程序或为程序的履行设置障碍。
不行使或怠于行使行政裁量权也是不允许的。行政裁量权是现代统治所必须的,是行政主体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方式或手段。不行使或怠于行使行政裁量权,与滥用行使同样可能对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带来危害,因此需要受到监督和制约。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性。由于部分地区司法环境欠佳和行政案件分布不均等问题,最高法提出在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开展试点工作。此举旨在通过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改革,改善司法环境,统一司法标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并保障人民群众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