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原告主体资格的审查是行政案件立案审查的第一个环节。原告必须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原告的主观认识确认了其所享有的诉权,而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则属于案件的实体审查。因此,原告资格的取得和原告的起诉并不受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侵害程度的影响。
被告主体资格的审查是行政案件立案审查的第二个环节。明确的被告是指被告身份具体、清晰、明确,立案审查对被告的要求仅限于此。然而,在实践中,明确的被告往往与适格的被告容易混淆,要求被告适格抬高了行政案件的立案门槛,影响当事人行使诉权。
行政案件立案审查的第三个环节是对诉讼请求及事实根据的审查。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诉讼请求必须是具体的,并且必须有相应的事实根据。具体而言,诉讼请求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性。由于部分地区司法环境欠佳和行政案件分布不均等问题,最高法提出在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开展试点工作。此举旨在通过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改革,改善司法环境,统一司法标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并保障人民群众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案件的管辖确定方法。根据法律规定,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三种情形,包括改变事实和证据的认定、改变适用的规范依据以及改变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