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作为是行政行为的相对概念,对于行政不作为的认定因划分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学者从行政程序的角度认为,行政不作为指的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定职责范围内有可能采取行动却未能按时履行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行政不作为的主要特征是违法性,即从法律后果来看,行政行为既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违法的,而行政不作为只能是违法的。因此,应该根据行为的意思表示和形式来区分行政作为和行政不作为,只要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消极地未表达意思或未实施行政行为,就可以视为行政不作为。
由于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拒绝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者是“不予答复”的行为,是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行为,行政主体无法告知行政相对人诉权,行政相对人也无法知道其内容,因此,上述关于行政作为的起诉期限规定不能完全适用于行政不作为案件。确定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起诉期限时,应考虑行政不作为行为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行政不作为应有不同的起诉期限。
依职权不作为是指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行政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应主动履行职责,但未能履行的行为。换句话说,行政主体应主动发现侵权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但由于行政主体自身原因或其他因素未实施任何行政措施,导致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相对人可以在任何时间提起诉讼。
根据申请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在法定期限内或即时作出某种行政行为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未拒绝履行或未予以答复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遵循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如果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职责,期限届满后行政主体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则起诉期限从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计算。对于即时应履行职责或答复而未履行或不予答复的情况,由于行政相对人已经知道行政主体的不作为行为,起诉期限从此时开始计算,行政相对人有三个月的时间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强制拆迁的时效性问题,包括公民不服强制拆迁决定后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间限制以及强制拆迁的条件。对于强制拆迁,必须以补偿决定为前提,同时满足其他条件如作出裁决并送达当事人、超过规定搬迁期限未搬迁等。被征收人需知道法律时效,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