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原判是指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确认一审判决的事实认定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因此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维持一审判决的判决结果。维持原判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一审判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裁判有可靠的事实依据和确凿的证据支持。二是一审法院在适用法律、法规方面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改判是指二审人民法院直接更正一审判决错误内容的一种判决形式。改判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一审判决对事实认定清楚,但在适用法律、法规方面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二审法院应当在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后,依法更正一审判决的内容。二是一审判决对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或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在这种情况下,二审法院可以在查清事实后对一审判决进行改判。如果一审法院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难以或不可能查清事实,二审法院可以在查清事实后,依法对一审判决作出改判。
在改判一审判决时,必然会涉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认定。根据一审判决的内容,可能是维持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也可能是撤销或变更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当二审法院需要改变一审判决内容时,就必须重新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在改判一审判决时,二审法院应当在对一审判决作出判决的同时,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判断,依法判决维持、撤销或变更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一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行政诉讼起诉的时间限制是指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间。
所谓变更判决是指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运用司法变更权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实质变更的判决,变更判决的实质是司法变更权。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六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