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甲公司。被告:乙房地产管理局。第三人:丙公司。2011年4月14日,a法院在执行某银行执行甲公司纠纷一案中,作出【2011】a字第2号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将原告名下的房产3700平方米过户到丙公司名下。同年8月14日,乙房地产管理局将同一房权证名下的8700平方米一并过户给丙公司,履行了《房屋确权审批表》确权给了丙公司,但未办理《房权证》。原告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乙房地产管理局超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的5000平方米房产过户行为违法,并予以撤销。b法院以原告未提供证据证明起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不符合起诉受理条件为由,裁定不予受理。起诉时,原告向b法院递交了《调取证据申请书》,要求调取被告确权给第三人的《房屋确权审批表》。
笔者认为,b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值得商榷。仔细理解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尤其是举证责任规则,以及行政诉讼的立法本意,原告符合法定起诉条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1条规定:根据第32条和43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可见,具体行政行为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被告应当就“在协助执行中没有扩大范围或违法采取措施造成损害”负举证责任,b法院将举证责任转嫁到原告头上,违反了上述规定,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证据规定》第23条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够提供确切线索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下列证据材料:……(三)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原告的情况符合以上情形,能够提供确切线索且不能自行收集。第一,原告列举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被告将原告所属《房权证》下的房产8700平方米确权给第三人(未办房权证);第二、确权时间是2011年8月14日,确权文书是《房屋确权审批表》;第三、该档案存放在乙房地产管理局的档案室;第四、被告并无发放《房权证》等公示行为或者通知原告。换言之,涉案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并不知情,手里也没有任何证据。只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事实真相,但被原告拒绝原告查询涉案房产。因此,b法院依职权调取以上证据完全符合法律规定。需要强调的是,原告申请立案时曾向b法院递交调取以上证据申请,被b法院拒接受理。
【2011】a字第2号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将《房权证》项下的3700平方米房屋过户到丙公司名下。事实上,被告连同《房权证》项下的全部房产8700平方米一并过户到第三人名下,显然扩大了协助执行范围。根据法释【2004】6号《批复》,原告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行政诉讼法》第41条规定: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原告符合上述规定的四个条件,起诉状所列的诉讼请求和主要事实基本清楚。其他属于待查的事实属于实体审查的问题,可以用证据规则尤其是举证责任规则来作出推定。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