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
时间:2024-01-04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不当得利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
一、不当得利诉讼时效适用的原因
根据不当得利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起算:1. 主观标准: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开始计算;2. 客观标准:从救济权发生或可以行使之时开始计算。客观标准不受权利人知情与否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的规范目的。然而,客观标准在权利人还未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即开始计算,从伦理角度来看存在缺陷。相反,主观标准不仅考虑到权利行使无法律上的障碍,还顾及权利人主张权利在事实上是否可能,因此有利于权利人的保护。但是,主观标准会影响义务人的法律地位,存在削弱时效制度功能的风险。因此,各国立法通常根据时效期间的长短来确定起算时点,即客观标准与较长时效期间相结合,以平衡安全性和伦理性;或者主观标准与较短时效期间相结合,以平衡伦理性和安全性。我国采用主观起算标准与较短时效期间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不当得利诉讼时效的起算时点。
二、我国不当得利诉讼时效的规定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关于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由于不当得利并不属于法律另有规定的事项,故其诉讼时效为2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条的规定,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因此,不当得利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当事人(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的存在,并且还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益人。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常常弄混或者遗漏这些条件。要么从知道不当得利获利方开始计算,要么从自己知道损失之日开始计算,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是明确自己的损失所在,经过核对后,寻找获利方,明确找到自己利益损失的获利当事方,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诉讼时效的延长期限。
三、如何确定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的存在和受益人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原告通过某种外在表示向被告主张返还不当得利,诉讼时效从此时开始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当事人意见一致或一方提供有效证据证明的时间确定起算点。如果原告没有表示,就要考察其何时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相关法律法规对从事某种行为作出了相应规定,并且按常理可以发现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那么该行为依法应当作出之时即为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的起算时点。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上购物付款了东西如果没有了应该怎么办
网上购物付款后东西消失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建议消费者先与卖家联系并申请退款,了解支付流程和保障功能。若卖家不配合,可考虑起诉。另外,文章也介绍了消费者如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权,包括提起诉讼的法定条件和计算消费者的诉讼时效。
-
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
私人借款欠条有效期限的规定
私人借款欠条的有效期限及相关规定。对于约定了还款期限的借款,从到期日开始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期间若存在中止或中断的情况,诉讼时效会延长。若未约定还款期限,则从欠条出具日开始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此外,债权人主张债权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止并重新计算。
-
行政诉讼时效规定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提起诉讼的时效、直接提起诉讼的时效、申请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时效以及起诉期限耽误的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对于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时效要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内,并可申
-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
-
要求履行合同是否有诉讼时效的限制
-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