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刘义春之女刘灿峰与宿茂中系夫妻关系。2002年2月,刘灿峰与宿茂中一次性向保险公司投保了两全(分红型)保险,投保人为宿茂中,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均为刘灿峰,保险金额为12万元,保险期5年。合同约定:在合同有效期内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身故,公司按约定给付身故保险金,本合同中止;合同成立后,投保人要求解除本合同的,本合同自保险公司接到解除合同申请书时终止,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公司退还合同的现金价值。2004年刘灿峰与宿茂中协议离婚,约定:钱江摩托一辆归宿茂中所有,其他家庭财产归刘灿峰所有。2005年4月,刘灿峰意外身亡,同年6月10日宿茂中向保险公司退保。原告刘义春理赔时发生纠纷,后以保险公司为被告,宿茂中为第三人诉至法院。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关于刘灿峰身亡后宿茂中申请退保是否有效成为本案争议的焦点:
保险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合同成立后,有效期限届满之前,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协商,或者由一方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解除权,从而提前结束合同效力的法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投保人除了依法不能解除的合同外,可以随时解除保险合同,而且无须向保险人说明其解除合同的理由。宿茂中作为投保人,当然可以与保险公司解除保险合同。
小编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根据民法通则第四条、合同法第六条和保险法第五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合同和保险活动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要求在保险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过程中,当事人都应忠实守信、相互协作,以最大的善意履行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或规避法律或合同的义务,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根据本案中的情况,宿茂中在得知刘灿峰死亡后退保,具有恶意,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和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应当无效。根据本案中的情况,宿茂中作为投保人,在被保险人刘灿峰死亡后退保,保险代理人办理退保手续时代表保险公司,其办理退保行为属于与投保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因此该民事行为应当无效。
根据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和民法通则第五条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本案中,宿茂中与刘灿峰离婚后,双方离婚协议中约定刘灿峰对该保险合同具有保险价值利益,被保险人死亡后,该保险合同继续合法有效,该保险合同的理赔款作为遗产只有刘灿峰的继承人具有财产权益。宿茂中作为投保人在被保险人刘灿峰死亡后可以退保,但应征得刘灿峰继承人的同意,否则该退保行为将会侵犯刘灿峰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属于滥用权利的情形,因此该退保行为应当无效。(以上文中均为化名)
财产保险合同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解除合同的限制、保险标的安全责任等。文中强调了在签订此类合同时,坚持诚实信用原则以及保险利益原则的重要性。另外,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安全状况有权进行检查,并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的建议。若投保人未履行相关责任或通知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保险合同中关于被保险人年龄的约定。合同中要求投保人必须准确申报被保险人年龄,并符合合同规定的年龄限制。如果投保人提供虚假年龄信息或不符合合同约定,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同时,保险人还有权要求补交或退还多余的保险费。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