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患者及其家属在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或生命受到损害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申请。这一规定与我国诉讼法对医疗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相同。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确保医疗事故鉴定与医疗纠纷诉讼在时间上相衔接,避免鉴定与诉讼时间脱节,使卫生行政部门与法院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医疗纠纷案件。
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在明确自身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及时决定是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疗纠纷。否则,由于时间延迟而错过申请鉴定的机会。
当发生医疗纠纷后,如果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机构通过协商共同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鉴定手续。到达医学会后,需填写相关表格、提供身份证明等材料。如果其中一方当事人不愿或无法一同到达现场办理手续,可以提交书面材料表明愿意通过医疗事故鉴定并与对方协商一致。这是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情况。
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后,会在10日内进行是否受理的审查,并作出决定。对符合鉴定规定的申请,会予以受理;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理由。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并认为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在受理决定作出后5日内将相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换句话说,卫生行政部门先进行受理审查,审查通过后将申请转交给医学会进行鉴定。
医疗事故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规,因过失导致患者损害的事故,需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违规行为、过失行为、人身损害和因果关系。处理程序中,病员及其家属有权提出鉴定申请,对鉴定结论不服可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事故的处理方式和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事故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和民事诉讼。纠纷处理程序包括向科室主任反映问题,向医院管理部门投诉,进一步申请鉴定或提起诉讼等步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解决医疗纠纷的多种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