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罪的犯罪主体
时间:2024-08-14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医疗事故罪的构成要件
1.构成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35条的规定,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医务人员。具体而言,主体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同时还必须是在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救治、护理工作的医师、药师和护士,或者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开业的个体诊所的行医人员。对于兼任行政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个体,当其行使医务人员职责时,应被视为医务人员。其他非卫生技术人员不能构成本罪主体,但在民事赔偿责任方面,医疗单位仍需对外承担责任。在涉及刑事责任的追究时,非医务人员的具体身份将影响其罪责定性。
2.主观方面
医疗事故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在行为前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或者虽然预见到了但轻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了这种危害结果。从理论上讲,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常规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病人死亡或严重损害病人身体健康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或者虽然预见到了但轻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了病人死亡或严重损害病人身体健康的结果。如果行为人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故意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则应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3.构成客体
医疗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就诊人的生命健康权利和医疗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犯罪对象是那些生命健康正遭受病魔侵害的病人。因此,如果救治措施无法客观上控制病情的发展,就会导致病人的健康受到更大的损害,甚至导致伤残、功能障碍和死亡。
4.客观方面
医疗事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即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所谓严重不负责任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的行为。这一行为可以是主动行为,例如医疗人员错误的诊断病情、开错处方、药师配错药等;也可以是不作为,例如医务人员对危重病人不及时抢救或工作中擅离职守,导致病人无法及时得到救治。此外,本罪要求只有以上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时,才能构成本罪。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院发生伤医事件,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伤医事件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问题。伤医事件属于故意伤害行为,不属于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的认定需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区分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特别注意与医疗技术事故、就诊人或其亲属造成的事故、医疗意外事故以及一般医疗事故的区别。在处理伤医事件时,需根据具
-
认定医疗事故罪应注意划清哪些界限
认定医疗事故罪应注意划清的界限。包括与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医疗技术事故、重大责任事故罪和玩忽职守罪的界限。正确划清这些界限对于减少医疗事故、化解矛盾、维护权益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医疗事故罪立案标准的解析
医疗事故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问题。文章指出,医疗事故罪的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开始,其立案材料来源多样。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医疗事故刑事案件立案难的问题,原因在于相关法规不完善以及行政处理与司法诉讼衔接不规范。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完善诉讼机制,法院应享有是否进行
-
法院判决:医生因出具虚假报告导致患者死亡构成医疗事故罪
遵义县医院放射科医生王-谦因收受红包出具虚假报告,导致一名受伤女孩小莉因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而死亡。此案被认定为医疗事故罪,法院判决认为王-谦的行为违反了医院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规定。双方均表示不服,将提起上诉。
-
医疗事故罪的管辖权问题
-
刑事追诉时效的规定及适用
-
医疗事故刑事责任的定义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