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的行为人通常是医疗机构或医疗人员。医疗事故的构成是指医疗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时故意或无意地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事故。那么,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呢?请阅读下文了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医务人员如果因严重不负责任而导致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人民法院始终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人民法院与所有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民法院一直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并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权行使审判权。任何一个民事案件,从受理到审判、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中,都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没有人民法院作为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就不会有民事诉讼活动的发生,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也无法形成。
医疗机构是指持有医疗执业经营执照,合法开展医疗活动的机构,如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医疗室、疾控中心、体检中心、疗养院、急救站等。医疗机构为就诊人提供的医疗行为是否属于服务行为,以及医疗机构与就诊人之间建立的是什么法律关系,一直备受法学界、医学界和社会关注。通过分析医疗行为的本质属性,可以确定医疗行为是医疗机构为就诊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应从医疗服务的本质入手来分析双方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
首先,医疗行为是以医师的诊治和护士的护理为形式或载体的行为。医师和护士根据诊疗和护理规程,根据自身掌握的医学知识、医疗经验和医疗设备辅助诊断,对就诊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提供恢复健康或改善健康程度的服务。记录病情和诊疗过程等行为是判断是否履行义务的证据。这一系列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什么呢?
其次,双方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完整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再次,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自己的义务,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维护就诊人的身体健康是合同的内容和医疗服务的目的,通过医疗服务形成对健康权、身体完整权和生命权的维护。
最后,医疗行为是针对特定的就诊人进行的,行为的依据是基于就诊人的委托,对行为的约束并非来自法律规定,而是法律规定对行为是否适当的评判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就诊人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的是民事法律关系,并具有双方履行义务的合同法律特征。由于医疗与人们的健康关系密切,国家对医疗机构的义务有明确的规范,对医疗机构和就诊人的义务也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对医疗服务的性质进行正确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会对医疗纠纷的公正处理造成一定障碍。
医疗过错的法律责任及相关法律法规。根据规定,医疗过错包括民事和刑事责任,医务人员需及时报告医疗事故或过失行为。责任划分包括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和对等责任,不同程度责任影响赔偿数额。此做法比原规定更公正合理。
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行政处理、医疗机构的处罚、医务人员的处罚以及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等内容。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情节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理措施。对于涉及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会责令其改正
医生隐瞒医疗事故时的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医生在诊疗活动中需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若未履行此义务导致患者受损,医疗机构需承担赔偿责任。另外,还介绍了医疗事故调解的方式,包括自行协商调解和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主持调解。
医疗事故强制责任险理赔时效及流程(《侵权责任法》失效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
医疗事故强制责任险的理赔时效及流程。该险种为强制保险,旨在扩大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和处理医患纠纷。理赔流程包括索赔申请处理、索赔处理注意事项、赔偿金额确定和法律费用赔偿等方面。此外,文章还涉及《侵权责任法》和《民法典》中有关医务人员的法律责任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