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移交鉴定适用于两种情况: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
1. 移交鉴定的前提
移交鉴定的前提不仅仅是指发生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还必须伴随有造成人身损害的事实。两者缺一不可。
2. 移交鉴定的时间
移交鉴定的时间是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之后,而且医患双方均未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或者没有共同委托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3. 移交鉴定的决定
只有在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才会移交鉴定。如果认为不需要鉴定,则不会移交。这种启动方式可以解决两个问题:防止或减少规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形,以及促使医患双方尽早启动鉴定程序,缩短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时间。
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是指虽然双方对医疗损害事实及其形成原因、损害程序、医疗过失行为在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序等未能达成共识,但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协商解决争议。
这种启动方式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 医患双方共同提出鉴定申请;
2. 医患双方按照鉴定机构的要求提供所需的病案资料、实物等;
3. 接受鉴定机构的调查,如实提供相关情况。
双方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鉴定费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
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司法部门委托进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费由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支付。
根据鉴定结果,鉴定费由医患双方协商解决,或由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裁决。
鉴定费由医学会财务部门按照物价部门的定价规定收取,并出具收据。
通过以上内容,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启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相关的问题。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威海市为了有效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该办法明确了适用范围、定义、预防与处置原则、相关部门的职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职责、调解程序等内容,并规
医生不负责任的各种情形及其法律责任。医生的不负责任行为包括擅离职守、拒绝救治危急患者、未经批准开展试验性医疗等。特殊医疗损害如医疗产品及输血损害、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损害等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患者可向卫生主管部门投诉。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护伤、医疗治病和
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包括各项赔偿的费用计算方式和相关规定。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具体赔偿数额和计算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医疗事故的赔偿金额要根据医疗机构在医疗事故中的
医疗事故致死起诉的流程。患者及其家属可以选择提起医疗侵权民事赔偿之诉或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医生只能提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之诉。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包括医患关系、医疗行为违法违规等,才能受理。当事人需提交就诊资料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