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8日,某市医学会作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认为患者因更换气管导管时反射性引起心跳呼吸骤停而死与被告某医院无直接因果关系。本病例不属于医疗事故。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作为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及诊疗护理规范,对患者进行正确、及时诊治。
本案原告的亲属卢某受伤后入住被告处治疗,被告诊断患者是右肾挫裂伤并对其采取保守治疗措施,而客观事实是,患者卢某右肾多处破裂,且裂口深达肾盂,贯穿肾实质全层,是严重的右肾碎裂伤,明显不宜采取保守治疗措施。
被告未能及时诊断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存在诊断不明的过错,并且被告在发现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的情况下,仍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存在明显治疗措施实施不力的过错;在患者病情加重时,又舍近求远,将病人联系到较远的医院救治,必然加重病人的病情发展。
虽然被告上述的医疗过错行为与患者卢某的死亡不具有直接因果关系,但因被告在对卢某的诊疗行为中存在上述过错,依法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判决如下:自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被告医院赔偿原告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共32343元。
宣判后,原、被告均未提出上诉。被告在法定期限内自动履行了判决规定的义务。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第二款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有些人,特别是医务界认为,只有构成医疗事故的,人民法院才能作为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受理;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这种理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都是错误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专家对医患双方争议的医疗行为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意见,属于专家的证言,在民事诉讼中属于证据材料的性质,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必须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审查判断,经查证属实才可作为定案证据。
本案中,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在对原告亲属卢某的诊疗过程中,患者实际是严重的右肾碎裂伤,被告诊断为挫裂伤,存在诊断不明的过错;通过采取保守治疗措施,患者卢某病情仍恶化的情况下,被告仍是给予输血、输液、抗休克等一般治疗措施,却并没有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存在明显治疗措施不力的过错。而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意见与法院查明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相违背,故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证据效力不应得到法院采信。
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在审理因医疗行为而发生的损害赔偿案件时,要正确理解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理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
对于鉴定机构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但经审理能够认定医疗机构确实存在民事过错、符合民事侵权构成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等法律关于过错责任的规定,确定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以保护患方的合法权益。
因此,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不仅仅限于医疗事故损害,还应包括不构成医疗事故,但依照法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责任的,非事故性医疗损害。本案经审理能够认定被告作为医疗机构,在对卢某诊疗过程中,确实存在民事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被告对其过错,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中出租车误工费的计算方式,以及出租车交通事故中的赔偿责任与保险公司的角色。误工费计算依据医疗机构证明和受害人收入情况。司机、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承担连带责任,保险公司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并承担赔偿责任。在处理出租车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时,应充分考虑保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一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例。原告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并入住被告医疗机构治疗,因被告漏诊导致左髋关节损伤。双方因赔偿问题引发纠纷。法院判决被告承担医疗费用、误工费、护理费等多项费用,并承担诉讼费用。本案评析指出,医疗行为引起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违
因医疗过错引发的纠纷案件。患者张某因咳嗽就诊被误诊为肺结核并接受治疗,后确诊为左上支气管肺癌晚期,最终死亡。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县医院和县结防所承担民事责任。作者认为虽然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差错,医疗机构应承担民事责任。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