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筹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金由权益性资金和债权性资金构成,构成比例因企业而异。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内部积累的资金无法满足内外投资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外部筹资。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其合法权益需要得到保护。
从收益分配角度来看,债权人虽不直接参与利润分配,但其影响着所有者的利润分配基数。企业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规模和效益,而后者受到筹资数量和代价的限制,因此收益分配与债权人密切相关。此外,股利分配还受到法律和债务契约的限制。债权人影响着股利分配的时间、方式和比例。
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并优先于股东分配破产财产。然而,破产财产往往不足以偿债,导致债权人承受损失。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有助于实现公司内部制衡,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降低“代理成本”。债权人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并分担了公司剩余风险,因此有动力行使监督权利。债权人参与公司监督还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现象,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几点建议
首先,债权人应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应从法律上保障债权人利益,明确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具体方式,如让主要债权人进入董事会,设立债权人董事等。此外,债权人应享有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知情权和对可能损害其利益的董事会决议的表决权,以转变其在公司中的地位,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监督,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主要债权人可以发行可转换债券或直接债转股,以双重身份行使公司的部分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或给予债权人认股权或期权,分散债权人风险,激励债权人为公司长远绩效的提高而努力。
民办非企业单位不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该罪的主体是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犯罪客体包括国家的工商管理制度及债权人、其他发起人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利用非国有资产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不构成抽逃出资的主体。因此,民办非企业单位不
合同法草案的新规定,强调了合同履行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为防范合同欺诈而增加的不安抗辩权、代位权和撤销权等条款。这些新规定将有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市场欺诈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公司减资的法律程序。公司需召开股东会并作出减资决议,涉及注册资本额、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安排等。为保护债权人权益,公司需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并通知和公告债权人。完成上述程序后,公司才能进行变更登记手续,包括提交相关文件和证明。减资操作需符合法律规定
债权人威胁债务人生命安全时,债务人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债务人有权采取合法手段,如报警等方式应对。同时,文章阐述了债务人的法定义务以及债权人在特定情况下能否扣押债务人财产的问题,包括按照合同约定和抵押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