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订立担保合同时,有以下“五不要”需要注意:
在订立担保合同时,不应受情面因素的影响,而忽视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调查。盲目签订担保合同可能导致被担保人无力偿还债务时,担保人将自己承担连带责任,而后悔已经来不及。
行政命令担保违背了自愿原则,涉及是否设立担保、采用何种形式担保以及担保的债务范围等问题不是由当事人商定,而是在领导干部通过行政命令或干预的情况下确定的。这种担保容易引发纠纷。
贿赂担保是通过贿赂钱财或礼物来达到设立担保合同的目的。这种担保行为是不合法的。
在订立担保合同时,应对被担保人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明确担保的范围、责任期限和责任方式。盲目在担保合同上盖章而忽略这些要素,等到问题发生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只有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才有资格担任担保人,而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不能作为担保人。如果由这些单位或组织担任担保人,由于不符合主体资格要求,将导致担保合同无效。因此,在订立担保合同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甲方向乙方借用设备的协议细节。双方约定了借用期限、还款期限以及逾期未还的处罚措施,并由丙方作为连带责任保证人。协议强调了借条形式的简单性,但需注意法院对民间借贷的立案条件要求相关凭证共同证明借款事实。
房屋抵押权登记的具体流程,包括提交申请、受理申请、审核、登记、收费发证和立卷归档等环节。同时介绍了根据《担保法》的相关规定,特定财产抵押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其他财产抵押可自愿办理,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抵押财产合法性的重要性,强调在抵押过程中需要注意抵押物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变现能力等问题。同时,对保证人的资格进行考察,办理法律规定的手续和其他预防手段也是必要的。在签订合同前,应核实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确保抵押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