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观要件
(一) 债务人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74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可以撤销的债务人行为包括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及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此外,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18条规定,债务人放弃未到期的债券或债权担保,或恶意延长到期债权的履行期,债权人也可以撤销。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19条规定,人民法院应以交易当地一般经营者的判断为依据,并参考交易当时当地的物价部门指导价或市场交易价,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确认转让价格是否明显不合理。转让价格低于交易地指导价或市场交易价的70%,一般可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价格高于交易地指导价或市场交易价的30%,一般可视为明显不合理的高价。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参照《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予以撤销。
(二) 债务人的行为必须以财产为标的。以财产为标的的行为是指直接影响财产的行为。非以财产为标的的行为不能撤销,例如结婚、收养或终止收养、继承的抛弃或承认等。不作为债务发生目的的民事行为、提供劳务的民事行为、拒绝财产上利益的行为以及不得扣押的财产权为标的的行为,都不能作为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标的。
(三) 债务人的行为有害于债权人(《合同法》第74条第1款)。有害于债权人是指债务人减少了清偿资质,导致债权人无法得到债权的满足。债务人减少清偿资质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减少积极财产;二是增加消极财产。
2. 主观要件
(一) 债务人的恶意。恶意的界定有意思主义和观念主义的分歧。按照意思主义,债务人行为时必须有诈害的意图。按照观念主义,债务人必须明知债权人的权利会受损,且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或增加自己无力履行债务的状态。
(二) 受益人的恶意。受益人在《合同法》中称为“受让人”(第74条第1款后段),在《合同法解释(一)》中称为“受益人或受让人”(第24条)。受益人是指通过债务人的行为获得利益的人。受益人的恶意是指在取得一定财产或财产利益时,已经知道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人的债权有害,也就是已经意识到该行为对债权的损害。至于受益人是否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或者是否与债务人串通恶意,不再考虑。
(三) 转得人的恶意。在某些法律中,明确规定了转得人的概念。转得人指的是从受益人那里获得权利的人。
债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借条的重要性。债权转让的有效性取决于债权转让协议的存在和签署。借条在债权转让中并非必需,但转让协议需书面通知债务人。债务人在偿还债务时应要求原债权人提供收条并签字确认以保护自身权益。《合同法》对债权转让的通知主体存在法律漏洞,
保证责任减免的几种情形以及保证人责任的形式。保证责任的减免包括保证期间届满、约定特定债权人或禁止债权转让、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债务转让和主合同内容变更等情形。保证人的责任形式取决于其承担的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连带保证的法律责任大于一般保证。
债务债权转让的规定及程序。首先强调了债权转让的前提是有效存在的债权。接着,明确了哪些债权具有可让与性,哪些不得转让。随后,指出债权转让需达成转让协议并通知债务人。最后,强调了债权转让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包括批准、登记等手续。
购买债权转让车辆的风险评估。其中存在过户困难、合同纠纷、抵押车辆来源不明和零部件问题等主要风险。购买人应了解相关风险并评估自身承担能力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购买过程中需注意签订合法合同、核实车辆来源、仔细检查车辆零部件等风险因素,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