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人作为主体
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债权的结果来看,受让主体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受让主体能否是自然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存在的担忧是,如果允许自然人作为受让主体,自然人有可能成为国有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自然人购买债权的目的的隐蔽性,以及自然人追索债务的方式让人担忧,可能给国有资产带来不稳定因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担负着"化解金融风险、保全国有资产、支持国企改革"的政策性任务,最大限度实现债权是其首要任务,即使不通过直接受让,通过别的途径,自然人同样可以成为国有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而且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性规定,1999年出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及修改后的《公司法》,已经将"机构"和"个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对自然人买受金融债权应给与肯定,资产公司可以在出售债权时设定一些限定条件如设定"限售条款"等来规制自然人的炒买炒卖行为。
二、地方政府作为买断方
当前,面临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安置职工等目的参与债权买受行为,政府的做法无可厚非。政府买断行为的法律效力存在不确定性,政府的职责限于参与其职责范围内必须的民事活动,而不在于参与经营活动盈利,无论政府作为经营实体的债权人还是股东,买受行为自身都存在风险,与政府职责相违背,政府参与经营活动,也使政府背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虽然"灌云不良债权整体打包项目"、"鄂州不良债权整体打包项目"都获得社会广泛关注,长远看来,为了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应退出竞买行列。
三、债务人作为受让人
在公开竞买的条件下,债务人能否成为受让主体?实践中并不常见,理论上也很少探讨。认为,如果是一般债务转让,债务人不可能作为买受人,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减免达成协议。但在公开竞买情形下,买受主体除去几类禁止主体外,其他主体均可参与,债务人当然不为例外。债务人通过公开竞买的方式自己或通过代理人买受债务,从成本上考虑,是相当经济的,也符合国有资产的保值目的,买断的性质,应为债务的抵销,适用《合同法》的规定。有观点认为,还应赋予债务人竞买时享有优先权,认为,优先权须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设定优先权没有依据。
债权转让协议和欠条的关系,以及债权转让的相关法律后果和限制。根据《合同法》规定,债权转让需满足条件,但不必在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后写欠条。债权转让包括全部和部分转让,新加入的债权人与原债权人共享连带债权。破产企业合同债权的转让受主体限制、确认程序限制和公
债权转让的内部效力认定方式,包括债权的移转方式、债权证明文件的交付、从权利的转移以及债权的瑕疵担保责任。在债权转让过程中,受让人需了解不同移转方式下的权益变化,让与人应交付相关债权证明文件并从权利一并转移。对于债权的瑕疵担保责任,让与人需对转让的债权
个人借款逾期利息没有约定的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根据规定法院会支持债权人的请求,按照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利息。同时,撰写欠条时详细阐述借款缘由有助于界定权益和义务关系,降低纷争。个人借款利息的计算则依据借款合同的具体约定,若无约定则按法律法规执
公司合并后债务的处理方式。新成立的公司会继承承担原有债务,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方式。合并过程中需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并征得主要债权人同意。股东一般不需为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但如违反法规或存在欺诈行为则需承担法律责任。合并所引发的债权债务承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