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转移 > 债权转让 > 债权转让都有哪些相关法律问题

债权转让都有哪些相关法律问题

时间:2020-05-25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0588
债权转让债权转让又称“债权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合同转让,债权人通过债权转让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移于第三人。债权全部让与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债权人成为原合同关系的新的债权人,原合同债权人因合同转让而丧失合同债权人权利,债权部分让与第三人,第三人成为合同债权人加入到原合同关系之中,成为新的债权人,合同中的债权关系由一人变数人或由数人变更多人。新加入合同的债权人与原债权人共同分享债权,并共享连带债权。债权转让的相关法律问题有哪些呢?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自然人作为主体

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债权的结果来看,受让主体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受让主体能否是自然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存在的担忧是,如果允许自然人作为受让主体,自然人有可能成为国有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自然人购买债权的目的的隐蔽性,以及自然人追索债务的方式让人担忧,可能给国有资产带来不稳定因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担负着"化解金融风险、保全国有资产、支持国企改革"的政策性任务,最大限度实现债权是其首要任务,即使不通过直接受让,通过别的途径,自然人同样可以成为国有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而且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性规定,1999年出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及修改后的《公司法》,已经将"机构"和"个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对自然人买受金融债权应给与肯定,资产公司可以在出售债权时设定一些限定条件如设定"限售条款"等来规制自然人的炒买炒卖行为。

二、地方政府作为买断方

当前,面临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安置职工等目的参与债权买受行为,政府的做法无可厚非。政府买断行为的法律效力存在不确定性,政府的职责限于参与其职责范围内必须的民事活动,而不在于参与经营活动盈利,无论政府作为经营实体的债权人还是股东,买受行为自身都存在风险,与政府职责相违背,政府参与经营活动,也使政府背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虽然"灌云不良债权整体打包项目"、"鄂州不良债权整体打包项目"都获得社会广泛关注,长远看来,为了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应退出竞买行列。

三、债务人作为受让人

在公开竞买的条件下,债务人能否成为受让主体?实践中并不常见,理论上也很少探讨。认为,如果是一般债务转让,债务人不可能作为买受人,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减免达成协议。但在公开竞买情形下,买受主体除去几类禁止主体外,其他主体均可参与,债务人当然不为例外。债务人通过公开竞买的方式自己或通过代理人买受债务,从成本上考虑,是相当经济的,也符合国有资产的保值目的,买断的性质,应为债务的抵销,适用《合同法》的规定。有观点认为,还应赋予债务人竞买时享有优先权,认为,优先权须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设定优先权没有依据。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债务债权转让的规定及程序

    债务债权转让的规定及程序。首先强调了债权转让的前提是有效存在的债权。接着,明确了哪些债权具有可让与性,哪些不得转让。随后,指出债权转让需达成转让协议并通知债务人。最后,强调了债权转让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包括批准、登记等手续。

  • 个人独资公司解散的条件及情形

    个人独资公司解散的条件和情形。解散条件包括投资人决定解散、投资人死亡无继承人或继承人放弃继承、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解散流程包括投资人自行清算或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进行清算。解散方式分为自行解散和强制解散。

  • 债权人破产申请的法律要求

    债权人破产申请的法律要求。债权人需满足资格、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才能提出申请。申请时需提供债权事实、性质和数额等证据,以及债务人无法清偿债务的证据。债务人应提交财产状况说明等材料,如不符合破产法规定的事实,人民法院可驳回申请。

  • 车贷债权的转让合法性分析

    车贷债权的转让合法性分析。债权转让是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债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为使债权转让有效,需满足存在有效债权、双方合意、债权可转让性及转让通知等条件。特定合同性质、当事人约定及法律规定等情况可能导致债权转让无效。因此,确定车贷债权是否

  • 外资企业减少投资额和注册资本程序
  • 公司解散程序及法律要求
  • 远远大于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担保有效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