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人作为主体
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债权的结果来看,受让主体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受让主体能否是自然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存在的担忧是,如果允许自然人作为受让主体,自然人有可能成为国有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自然人购买债权的目的的隐蔽性,以及自然人追索债务的方式让人担忧,可能给国有资产带来不稳定因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担负着"化解金融风险、保全国有资产、支持国企改革"的政策性任务,最大限度实现债权是其首要任务,即使不通过直接受让,通过别的途径,自然人同样可以成为国有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而且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性规定,1999年出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及修改后的《公司法》,已经将"机构"和"个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对自然人买受金融债权应给与肯定,资产公司可以在出售债权时设定一些限定条件如设定"限售条款"等来规制自然人的炒买炒卖行为。
二、地方政府作为买断方
当前,面临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安置职工等目的参与债权买受行为,政府的做法无可厚非。政府买断行为的法律效力存在不确定性,政府的职责限于参与其职责范围内必须的民事活动,而不在于参与经营活动盈利,无论政府作为经营实体的债权人还是股东,买受行为自身都存在风险,与政府职责相违背,政府参与经营活动,也使政府背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虽然"灌云不良债权整体打包项目"、"鄂州不良债权整体打包项目"都获得社会广泛关注,长远看来,为了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应退出竞买行列。
三、债务人作为受让人
在公开竞买的条件下,债务人能否成为受让主体?实践中并不常见,理论上也很少探讨。认为,如果是一般债务转让,债务人不可能作为买受人,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减免达成协议。但在公开竞买情形下,买受主体除去几类禁止主体外,其他主体均可参与,债务人当然不为例外。债务人通过公开竞买的方式自己或通过代理人买受债务,从成本上考虑,是相当经济的,也符合国有资产的保值目的,买断的性质,应为债务的抵销,适用《合同法》的规定。有观点认为,还应赋予债务人竞买时享有优先权,认为,优先权须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设定优先权没有依据。
招投标合同中的债权债务转移问题。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招投标合同一般不允许债权债务转移,但在特定情况下是允许的。同时,债权转让通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债权人通知债务人和债权人、受让人、债务人共同订立债权转让协议书。
虚假债权转让是否构成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虚假债权转让若构成合同诈骗罪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等。另外,公司债权转让个人需要满足有效存在的债权、双方的合意、债权可让与性和转让通知等
个人独资公司解散的条件和情形。解散条件包括投资人决定解散、投资人死亡无继承人或继承人放弃继承、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解散流程包括投资人自行清算或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进行清算。解散方式分为自行解散和强制解散。
外资企业减少投资额和注册资本的程序和条件。审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满足条件包括正当理由、不影响经营和债权人利益等。办理程序包括审批机关初步答复、通知债权人并公告、提交相关证明和审查等。审批期限初审和复审均为30日。需提交的材料包括申请书、董事会决议、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