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债务人的财产无法满足保全请求的情况下,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债务人所实际占有和支配的货币和物资无法满足或不足以满足保全请求。第二层含义是指债务人虽然拥有固定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但这些资产虽然可以被查封,但可能无人愿意购买。另外,为了使债务人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或生产所必需的资产,也不宜拍卖或变卖其固定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
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指的是债务人必须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并且该债权已经到了清偿期。对于尚未到期的债权,由于处于不确定状态,如果此时进行债权保全,依据不足,也不公平对待债务人。待给付义务是指双方当事人互相具有给付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债权债务关系不确定,不应对债务人的债权采取保全措施。
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必须是真实、合法的。如果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不真实、不合法或者全部无效,那么这些债权就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债权人必须提出申请,人民法院才能根据其申请裁定对债务人的债权进行保全。这样做不仅可以防止债务人消极地行使债权,还可以防止少数法院滥用债权保全措施,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债权人对抵押物的查封规定及其查封对抵押权效力的影响。法院可以对抵押物采取查封等保全措施,抵押权人不得反对。查封不影响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但需满足抵押权在查封前设定且申请执行人的债权非优先受偿债权。特定情况下的债权如税收债权、建设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
债务人无偿赠与财产行为的法律后果。债务人此举旨在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属违法行为。债权人可依法行使撤销权,向法院请求撤销财产赠与行为,并申请财产保全,提起民事诉讼,以保护自身债权安全。行使撤销权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撤销权的期限也进行了详细阐述。
合同保全制度的目的和利益,包括保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导致债权无法实现的功能。中国《合同法》规定了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制度,有效防止债务人的不正当减少财产和逃债行为,为解决“三角债”和“讨债难”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合同保全制度在保障债权实
合同法中的中止履约权和合同解除权。根据立法本意,当事人享有这两项不安抗辩权利,其中中止履约权的行使条件是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可能无法履行债务。在一定条件下,不安抗辩权还可以转化为消灭的抗辩权,权利人可依法行使合同解除权,消灭对方的履行请求权和合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