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并且数额较大的行为。私人借贷属于融资行为,与职务侵占行为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私人借贷不属于职务侵占行为。
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还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措施和体系,这给快速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带来了困难。征信风险是由于银行无法获取借款人真实信用而导致的贷款损失。目前我国的征信行业发展水平较低,民营征信机构规模小、业务范围窄,无法满足信用市场的需求。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置较高的信贷门槛,限制了信用规模的扩大。此外,我国尚无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的专门机构,导致借款人的信用及其他债务情况难以了解,个人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信用评估制度,难以控制潜在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由借款人到期拖欠还款和赖账行为带来的风险。受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差的影响,一些个人信用观念淡薄,缺乏主动还款意识。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一些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消失不见,导致助学贷款难以回收。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一些农户将小额农贷视为救济款,不考虑实际需求,贷款到手后挪作他用,导致短期逾期还款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农户为逃避债务,采取外迁或外逃形式赖债,导致信用社无法收回贷款。
职务侵占的行为包括两个要素:利用自己的职务上的便利和有侵占的行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权及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包括:
不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行为,即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如熟悉环境、容易混入现场、易接近目标等,并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有侵占的行为是指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本单位财物包括单位依法占有的全部财产,如建筑物、设备、库存商品、现金、专利、商标等。非法占为己有包括将合法已持有的单位财物视为己物而加以处分、使用、收藏,以及通过职务便利而骗取、窃取、侵吞、私分等方式转化为私有。只要行为本质上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利用了职务便利作出了这种非法占有的意思表示,并且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即可构成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的数额较大标准是指侵占公司、企业等单位财物5000元至1万元以上。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职务侵占罪的刑罚结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和相关法律条文,不同数额的职务侵占罪行有不同的量刑起点和刑罚幅度。公司、企业等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财产没收等。同时,法律也对董事、监事和高级
仓管盗窃与职务侵占的区别。仓库人员的盗窃行为应按照盗窃罪追究法律责任,而非职务侵占罪。两者在法律上有明显区别,包括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犯罪对象和客观表现等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两种犯罪的处罚也有所不同。
职务侵占罪和贪污罪的判决方式。职务侵占罪指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司财物,根据数额大小有不同判决。贪污罪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两者都有不同的处罚规定,并涉及涉案财物的处理方式,需依法严格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