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受害人确实遭受名誉损害,行为人的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
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名誉权受到侵害的事实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媒体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那么可以轻易认定。但如果仅仅是因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调查或审查不严谨导致报道失实,那么如何认定其主观心态呢?新闻媒体作为我国社会监督主体,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报道权,不应过分要求报道准确无误。因为在我国国情下,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对于构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确解释。但根据惯例,此处的“法”应该被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尽管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违反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救济途径是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进行处理。
由于名誉权本身具有特殊性,名誉权的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后果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较为隐蔽,且举证比较困难。例如,公民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的行为导致商誉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名誉权案件的判决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缺乏法定和统一的衡量标准,这是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果联系一般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必须是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后果。如果确定违法行为与间接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将导致权利滥用,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老赖在民商领域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及处罚。老赖指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但拒不偿还的人。如果老赖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会构成犯罪,需负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包括存在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法院强制执行后仍然无果、有能力还钱
发微信辱骂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问题。文章定义了侮辱和诽谤行为,并阐述了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被侵害的对象以及损害后果等因素对于判断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只要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降低了他人的社会评价,就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同时,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丧失,如工作和法人财产损失等。精神损害则包括名誉利益毁损和精神痛苦。赔偿数额需考虑多种因素。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传播行为、针对特定人、传播内容具有妨誉性
泄露隐私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泄露隐私是一种名誉侵权行为,因为隐私的泄露可能会对个人或法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严重时会影响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个人和法人应保护自己的名誉权,避免进行泄露隐私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