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根据《网络著作权解释》第四条的规定,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那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
根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五条的规定,著作权人发现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后,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并保留著作权人的通知6个月。同时,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可以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著作权人发出反通知,说明被移除的内容不侵犯著作权。一旦反通知发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恢复被移除的内容,并且对该恢复行为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的保护。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在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他人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时,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合理使用指的是非著作权人在合理的理由和方式下使用作品,而无需取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并且无需向其支付报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填补了我国著作权法体系中关于作品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空白。法定许可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以特定的方式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向其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确立了该制度,而《网络著作权解释》第三条也规定了相关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在网络进行转载、摘编并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情况下,不构成侵权。但是,如果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则应当认定为侵权。”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四条的规定,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破坏技术措施,也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部件,除非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该条例第十二条也明确了可以避开技术措施的四种情形。
作者的财产权的保护期及相关法律保护问题。公民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终身及其死亡后的五十年;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的五十年;电影作品等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之后的五十年,但未发表的作品不再享有保护期。中国政府对私有财产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定义、基本职责和办事流程。它是国家设立的综合性著作权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者的权益,具体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申请人可通过现场或邮寄方式提交登记申请材料,办理作品著作权登记申请。办理时限为受理登
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我国法律对此还没有特别细化的规定,在实践中一般会参照《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来判断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第16条规定了15种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行为,但是根据刑
技术是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关键。网络作品的权利保护源于技术,发展于技术,也受制于技术。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保护功能,首要的是加快技术创新并予以发展性应用。用技术来控制网络作品的使用与传播成为数字领域中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加强对网络传播和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