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转载的文章属于他人的作品,是他人独创性的智力成果,因此他人拥有对其作品的著作权,包括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其次,是否侵权要看作者是否对公众号进行了授权。一般情况下,公众号在转载文章时,应该获得作者的许可并支付一定的报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复制、使用他人作品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最后,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要考虑是否存在合理使用的情况。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存在多种合理使用的情况,这些情况下的行为不构成侵权。然而,对于公众号的使用通常是商业性使用,很少存在合理使用的情况。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授权且没有合理使用的情况,公众号可能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
此外,对于时事新闻,法律有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然而,如今对于时事新闻的报道已经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记录和事实传达,记者和媒体通常会加入个人创造性的评论和编辑,使得“时事新闻”不仅包括事实还包括他人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界定了《著作权法》中所不保护的“时事新闻”的含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同时,该条款还规定“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那些不被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单纯事实报道行为人的权益。
由于时事新闻涉及公众性和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平衡。因此,《著作权法》对于能被界定为作品的部分也进行了限制。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和不支付报酬的情况下使用作品,但必须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其中包括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以及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这两项规定界定了相关作品的合理使用,从而平衡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
软件著作权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关系。软件著作权侵权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情况,共同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的复合性、意思关联或行为关联以及加害行为与结果的不可分割性。软件著作权侵权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承担连带责任,但可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责任。为了减轻侵权人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的管辖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案例分析涉及四海电视公司诉重庆五湖媒体等侵犯其著作权案,法院认定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所在地为侵权行为地
电子书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区别,并指出用户购买电子书只获得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分享电子书构成侵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包括复制发行、出版、制作出售等行为均属侵权范畴。
修改权的定义和范围,包括作者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权利以及例外情况。报社、杂志社可在法定范围内对投稿作品进行文字性修改和删节,而美术作品原件的修改权需征得原件所有人的同意。修改权的行使受到法定范围的限制,不能改变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