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几乎所有智力劳动的创作成果。为了适应各种创作形式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传播方式,各国著作权法普遍采用概括性规定和列举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以灵活运用。所列举的作品形式包括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舞蹈及哑剧创作、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及图片、电影及其他视听作品、地图、科技及建筑图形等。随着科技的进步,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范围不得不扩大,以涵盖各种形式的作品,甚至在一些国家还扩展到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电视节目及表演的邻接权。
随着著作权保护对象的增加,著作权的权利种类也相应增加。一般来说,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翻译、汇编权等。著作权除了包含经济利益外,还具有人身上的价值。尽管英美法系国家没有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著作人身权的内容,但仍然通过习惯法来保护,例如违反契约、侵权行为、侵犯隐私权、诽谤、不正当竞争等观念。美国的著作权法规定,对于联邦著作权法未涵盖的范畴,各州有权制定法律来规范,也不排斥著作人身权的概念。
在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时,原告首先必须证明自己享有著作权。在我国,不采用著作权登记制度,而是采用“创作”主义,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作者就取得著作权。然而,在诉讼中,原告仍需证明其著作权的存在。除了上述成文法保护的客体和权利范围外,原告还需证明:作品具有原创性,即经过个人努力、独立创作而非盗用、抄袭他人作品而成;作品具有我国国民的身份或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复制、展览、表演、发行等行为都是客观的,侵权是否发生相对容易判断。然而,对于“抄袭”行为,即因“观念”等不受保护,必须先将“观念”以外的“表现形式”作为保护的对象。而抄袭不仅仅局限于一字不差的雷同,其判断往往涉及主观的价值判断,并缺乏客观标准。
著作权法以公益保护为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即使未经许可使用作品,被告仍可以“合理使用”为理由进行免责抗辩。各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合理使用。此外,对于“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包括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性质、使用的数量及其在整个作品中所占比例、使用对受保护作品在经济市场上的价值影响等。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
销售假冒商标的定罪标准,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构成商标侵权罪的要件包括未经许可使用相同商标、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情节严重等。对于不同情节,法律有相应的刑罚和处罚形式,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等。单位犯罪也有相应处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