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用于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或特定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遭受的精神痛苦或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损。该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时期,在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得到完善,并成为一种世界通行的民事权利救济制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一方面使受害人得到心理上的抚慰,消除或抵消因侵权行为而遭受的精神痛苦,弥补其精神利益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对侵权人施加一定的物质和非物质负担,达到惩罚侵权人和教育社会公众的目的。
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主要涉及侵犯著作权中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然而,我国《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并未明确规定著作权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尽管如此,《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了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民事责任,可以推定当著作权中的精神权利受到侵害时,侵权人应承担民事责任,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此外,《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了公民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其适用范围较狭窄,排除了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未提及知识产权精神损害赔偿,更不用说著作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了。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侵犯著作人身权的问题,一些案件已经采用精神损害赔偿来保护权利人。例如,在吴冠中诉被告上海朵云轩、香港永城古玩拍卖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中,被告在香港拍卖出售了一幅假冒其署名的画作。最高人民法院在答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函中表示,赔偿损失的范围和数额应根据原告因侵权行为受到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的全部实际损失,以及本案的综合情况予以确定。最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令各被告共同赔偿原告损失73000元人民币。这起案件是一个典型的确定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例,在21世纪这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然而,我们的立法明显滞后于现实情况,对于著作权侵权的相关规定虽在《著作权法》中有所列举,但并未明确说明侵犯著作人身权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如何提起。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然而,这涉及到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因为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引用于著作权中会产生公众利益和私人权利之间的冲突,解决这种冲突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难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有一个急需确定的问题,那就是确定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问题,主要讨论了作者与出版社以及合作作品作者的共同侵权情况。对于作者与出版社,需要解决图书出版合同中的权利担保条款是否构成共同侵权的问题;对于合作作品,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构成侵权时,合作作者构成共同侵权;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
刑事赔偿范围的界定,包括赔偿的行为范围和赔偿的损害范围。赔偿行为范围指国家对于刑事司法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而赔偿损害范围涉及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直接损害、间接损害、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等方面。西方国家和我国对于刑事赔偿范围的理解存
环境侵害中的精神损害问题,包括其定义、赔偿方式和确定赔偿的因素。文章指出精神损害包括愤怒、恐惧等情绪,赔偿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确定赔偿时,应综合考虑侵害人及受害人的各种因素。尽管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但随着法治建设
软件著作权登记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所需的申请文件和流程。软件著作权登记旨在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信息产业的创新竞争力。申请文件包括申请表、申请者身份证明、源程序和文档等。此外,还可以选择对鉴别材料作例外交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