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当得利的案由只能是不当得利纠纷,借钱不还、诈骗等都不属于不当得利。
甲与乙系男女朋友关系。2015年2月,甲向乙的账户转入3万元,后乙将该笔钱款用于买车。同年8月,甲乙两人分手,甲将乙诉至法院,要求其返还3万元借款。在庭审中,乙辩称3万元系甲对其的赠与。甲因苦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与乙存在借贷关系,故向法院申请撤诉,转而以不当得利起诉。在不当得利案的审理中,甲未能提供任何新的证据。2016年3月,法院驳回了甲的诉讼请求。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本案中,甲第一次以民间借贷为由起诉,其应当举证证明与乙存在借贷关系,但其不能提供借条等证据。考虑到两人的实际关系,仅凭转账记录难以认定该笔钱款就是借款,故甲无法获得法院的支持。第二次,甲又以不当得利为由提起诉讼。
根据《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甲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与乙存在借贷关系,故想要把乙收取的3万元作为不当利益,以此降低自己的举证责任。以不当得利起诉,虽然不需要证明其与乙存在借贷关系,但是作为主动支付钱款的一方,其仍然应当举证证明乙收取钱款不存在“合法根据”。实际上,甲把这比钱款说成是借款,恰恰证明了乙收款是有根据的。故法院最终驳回了甲的诉讼请求。
综上,主张不当得利并不意味着举证责任都由受益方承担,作为受损一方,尤其是主动给付款项的,仍然需要证明其付款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意思。
汇错款给别人时,应该如何采取行动以及报警是否有用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应该优先向银行求助,如果对方拒绝返还款项,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报警机构一般不会受理此类案件。文章还介绍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包括取得财产上的利益、他方受到损失、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存
不当得利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原告需证明交付给被告的事实和错误原因,并承担无法证明给付错误原因的举证责任。在审理实践中,真正符合法律意义的“不当得利”案件很少,法官不应轻易引导当事人再次提起不当得利诉讼。
拾得遗失物不归还的法律后果,包括可能面临的民事诉讼和刑事责任。拾得遗失物后,拾得人有报告、保管和归还的义务。不当得利和侵占他人财物将构成犯罪,并受到处罚。拾得人应妥善保管遗失物并及时归还给权利人,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拾得人的义务,包
债权的法律解释和分类。债权是债权人要求债务人进行某种行为或不进行某种行为的民法上权利。债权的产生原因包括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消灭原因包括清偿、提存等。债权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法定之债与意定之债、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