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根据的情况下,通过疏忽、误解或过错而获得的利益。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务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因为受益人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过错导致的。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了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精神利益不属于这里的利益范畴。
原告徐丙亿于1995年7月29日上午骑三轮车去海洋商店,将15680元装在一黄色女式提包内,放在车上。徐丙亿骑车至商店后,发现提包丢失,便返回寻找。期间,邻人赵零告知原告,他看见王丁的五岁儿子王小号拣到了提包。邻人杨洪也看见王丁的儿子拣到一黄色女式提包。原告多次找王丁讨要丢失的提包,并答应可以给几千元酬谢,但是,王丁拒不承认其儿子王小号拣到原告丢失的提包。庭审中,证人赵零出庭作证称:“我是王丁的西邻居。7月29日上午7时许,我正在抹墙,听到王丁的儿子王小号喊:‘爸爸,我拣到一兜子钱’,这时,我爬在墙头看见王丁拎着一个黄色女式提包。”当庭出示了证人杨洪的证言:“7月29日早上,我在光明胡同王丁家附近,看到一个小孩喊:‘爸爸,我拣到一兜子钱。’说着,跑进王丁院子里。装钱的包是黄色女式提包。”王丁对上述证人的证言未提出不同意见。
安县人民法院认为:通过庭审,可以认定原告徐丙亿丢失的装有15680元的黄色女式提包,确系王小号拣到交给了被告王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王丁的儿子王小号将拣到的提包交给王丁,属于没有合法根据取得的不当利益,依法应当返还原告徐丙亿。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3条的规定,在法庭主持下,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如下:被告王丁将拣到的装有15680元的黄色女式提包返还给原告徐丙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案例中王丁的儿子王小号捡的黄包并欲占为己有的行为,属于民法中的拾的遗失物,是不当得利的典型代表。对于王丁要将遗失物收归己有的行为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属于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行为,应将不当利益予以反还,并赔偿徐丙亿因此所造成的损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因给付而获得不当利益的情况,例如多找给我们的钱。另外,拾得遗失物也属于不当得利的范畴。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贪心,遇到遗失物不要捡起来,而是应该将其归还给失主,并承担妥善保管的义务。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产生债权债务关系,还可能导致侵权行为。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遵守法律,避免因小失大。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表见代理与善意取得两者之间的区别。表见代理和善意取得都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但二者在相对人的注意义务、适用场景及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不同。表见代理涉及代理行为的外观,其构成要件包括无权代理、客观上的代理权理由等,但存在可操作性不足和善意判断不明确
退款后收到货不归还的处理方法。退款后收到货不归还属于不当得利,经营者可以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买家可以申请退款并拒签收到的货物,或者与卖家沟通协商处理。如果商家不同意退款,消费者可以向平台申请客服介入处理。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不当得利不返还的法律后果。得利人需要承担因取得不当利益给受损失人造成的损失,并应返还取得的利益。如果不当得利人拒不返还,可能构成侵占罪。文章还介绍了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包括一方受益、他方受损、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以及没有合法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