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当借款人支付了高利贷的全部利息后,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要回多付的利息:
借款人可以与出借人协商返还多付的利息。双方可以商定返还的方式和金额。如果协商不成,借款人可以采取其他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如果协商不成,借款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解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时,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而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时,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可以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人民法院也应予支持。
为了防范高利贷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增强民间借贷的风险意识与守法意识,引导规范正当的民间融资行为。借款人应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陷入高利贷的风险。
其次,要进一步倾斜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覆盖,减少或铲除高利贷生存土壤。金融机构应提供合理的利率和灵活的还款方式,以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第三,要引导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到“地上”,使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可以积极推进民间借贷引导与规范性建设,建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对民间借贷的利率、渠道、规模、用途等进行信息跟踪和登记备案。
第四,要加强对非持牌融资、垫资、配资、转贷服务等金融中介与活动的监管。建立监管中心,对各类融资中介及其活动进行监管,以净化民间借贷秩序。
第五,要建立民间借贷“黑名单”制度,对扰乱市场秩序的高利贷者实行禁入。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高利贷风险的扩散。
第六,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重点监测资金来源与用途结构、借贷利率、借贷规模流量,并定期对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以及时发现和应对高利贷风险。
第七,要做好应对高利贷风险突发的应急处置预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高利贷的风险和法律问题。高利贷具有剥削和非生产性质,借款人主要将借款用于非生产支出。在民间借贷中,应注意订立借款合同、收条出具、借款利息、借款用途和担保等法律问题。借款合同应保存借款人身份证明文件,收条应明确记录收款形式;借款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
放高利贷属于什么罪的问题。个人或企业从事高利贷活动,根据不同情况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利转贷罪或集资诈骗罪。同时,高利贷行为容易引发其他刑事犯罪。法律对于超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四倍的高利贷利息不予保障,因此私人放高利贷不能算作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
高利贷借款无力偿还时担保人的责任问题,以及高利贷借款的还款问题。当借款人无力偿还高利贷时,担保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还款义务,但需对合理范围内的借款本金及利息承担保证责任,超出法律规定利率限制的那部分利息可不予负担。对于高利贷借款的还款问题,法律明文规定,
遇到高利贷催收时的处理方法。建议与对方协商还款期限或先行偿还部分欠款;若遭受暴力催收等不当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法院提起诉讼,并搜集证据向银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欠高利贷无力偿还时,可与债权人协商分期还款,如未达成协议,需全力配合法院审理,按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