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是指向他人提供贷款,并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行为。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最高不得超过24%。人民法院不支持超过24%到36%的利息,而超过36%的利息则被视为无效。因此,超过上述标准的利率被视为高利贷行为。高利贷的利率是根据个人交易而定的,如果没有个人交易的约定,就不构成高利贷行为。
目前,法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无论观点如何分歧,这三种观点都认为个人放高利贷不涉嫌犯罪。因此,在刑法中没有相关刑罚条例,个人放高利贷不会导致判刑,但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
为了防范高利贷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民间借贷的风险意识与守法意识,通过法律层面引导规范正当的民间融资行为。
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覆盖,减少或消除高利贷的生存土壤。
引导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向地上,实现阳光化、规范化发展。
建立监管中心,对非持牌融资、垫资、配资、转贷等金融中介及其活动进行监管。
建立民间借贷“黑名单”制度,禁止扰乱市场秩序的高利贷者进入民间金融市场。
重点监测资金来源与用途结构、借贷利率、借贷规模流量,并定期对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以准确评估民间金融市场的风险。
建立应对高利贷风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现金贷款年利息超过36%是否违法的问题。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超过此利率范围属于高利贷行为,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对于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在年利率24%-36%之间的情况,属于自然债务,借款人可自愿给付利息,而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则属于违法利息,借款人
放高利贷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放高利贷属于违法行为但不构成犯罪。法院支持年利率24%以内的利息,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则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在借款期满后支付的本息之和,不能超过按年利率24%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不还借款的后
私人放高利贷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私人放高利贷属于违法行为,并且不受法律保护。针对利率不同的情况,本文说明了不同的法律处理方式。在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支持出借人的请求;在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情况下,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对
个人放高利贷的法律问题。法律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利率不得违反国家限制,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约定无效。私人放高利贷若触犯刑法,可能涉及高利转贷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个人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应予追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