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无效借贷合同中,借贷本金作为合同的标的物,应当全额返还给出借方。即使借款人在使用借款时发生亏损或暂时缺少支付能力,也不能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返还本金的责任。免除或部分免除借款人的返还责任既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依据,也不符合公平原则。亏损是借款人经营失策或不当使用借款所引起的,借款人不应将自身的经营风险和过错转嫁给出借人。返还本金的期限应根据借款人的支付能力合理确定。
在借贷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一般不予保护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和利润。然而,出借人在资金被占用期间通常会遭受损失。损失的类型包括:
对于出借人的上述损失以及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和利润,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在借款人将借款用于合法经营的情况下,不予支持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和利润。然而,借款人如果无偿使用资金也是不公平的。因此,不论出借人是否遭受损失,借款人应按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基准利率向出借人支付占用资金的补偿费。如果借款人支付的补偿费不足以弥补出借人对银行承担的利息和罚息,差额部分可根据双方责任进行分担。一般情况下,如果出借人违反规定发放贷款,是主要的过错方,如果出借人以此谋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益,则过错更甚,差额部分也可由出借方适当多承担一些。借款人通过合法经营使用所借资金获得盈利时,所得利益应归借款人所有,因为借款人承担了资金使用中的经营风险,盈亏自然由借款人承担。
在借款人将借款用于非法经营的情况下,除了非法经营活动应由有关职能机关依法处理或由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罚外,还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对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或利润应予收缴,并对借款人处以相当于银行利息的罚款。出借人在出借资金时,并不明知对方用于违法经营,对出借人的损失应由借款人相应承担一部分;如果出借人明知对方用于违法经营而仍然出借资金,损失应由出借人自行承担。
出借人从私人借款或其他企业借款后又转借他人,其前后两个借贷环节属违法。基于前一非法借贷环节支付利息等所产生的损失应由其自行承担,不应将该损失转嫁到后一借贷环节中,因为前一环节的利息是依法应当支付的。这与从银行贷款后又转借他人所产生的利息损失是不同的。因为银行借贷是合法借贷,其利息依法应当支付。出借人因资金出借他人而影响自身经营,减少企业收益,甚至引起亏损,由此产生的损失一般应由出借人自己承担。因为这种损失是出借人自身过错引起的,并且企业减少收益、增加亏损的原因很多,并不必然与借贷关系有关。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程序及和解协议的详细流程。文章介绍了整顿申请的提出、和解协议草案的提出和讨论通过、整顿方案的制定、企业整顿情况的监督以及整顿结果的裁决等方面的内容。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和解协议避免破产程序,如企业按协议执行,可恢复
破产案件的工商备案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债务人或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重整、和解或破产清算。不同级别法院负责不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企业的破产案件。完成破产程序后需进行工商备案,确保相关信息得到注销。特殊情况下可调整地域管辖范围。
已分配利润公司破产清算的追回问题,以及破产案件的管辖规定。根据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已分配利润不能追回,但特定情况下的财产转让如无偿转让和以明显不合理价格交易可追回。同时,涉及债务人财产的其他无效行为,管理人有权追回。关于破产案件的管辖,遵循地域管辖、
破产企业关于公司股权的转让问题。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间可以转让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时需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但在企业破产法的限制下,重整期间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随意转让股权,需经过人民法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