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无效借贷合同中,借贷本金作为合同的标的物,应当全额返还给出借方。即使借款人在使用借款时发生亏损或暂时缺少支付能力,也不能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返还本金的责任。免除或部分免除借款人的返还责任既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依据,也不符合公平原则。亏损是借款人经营失策或不当使用借款所引起的,借款人不应将自身的经营风险和过错转嫁给出借人。返还本金的期限应根据借款人的支付能力合理确定。
在借贷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一般不予保护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和利润。然而,出借人在资金被占用期间通常会遭受损失。损失的类型包括:
对于出借人的上述损失以及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和利润,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在借款人将借款用于合法经营的情况下,不予支持合同中约定的利息和利润。然而,借款人如果无偿使用资金也是不公平的。因此,不论出借人是否遭受损失,借款人应按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基准利率向出借人支付占用资金的补偿费。如果借款人支付的补偿费不足以弥补出借人对银行承担的利息和罚息,差额部分可根据双方责任进行分担。一般情况下,如果出借人违反规定发放贷款,是主要的过错方,如果出借人以此谋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益,则过错更甚,差额部分也可由出借方适当多承担一些。借款人通过合法经营使用所借资金获得盈利时,所得利益应归借款人所有,因为借款人承担了资金使用中的经营风险,盈亏自然由借款人承担。
在借款人将借款用于非法经营的情况下,除了非法经营活动应由有关职能机关依法处理或由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罚外,还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对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或利润应予收缴,并对借款人处以相当于银行利息的罚款。出借人在出借资金时,并不明知对方用于违法经营,对出借人的损失应由借款人相应承担一部分;如果出借人明知对方用于违法经营而仍然出借资金,损失应由出借人自行承担。
出借人从私人借款或其他企业借款后又转借他人,其前后两个借贷环节属违法。基于前一非法借贷环节支付利息等所产生的损失应由其自行承担,不应将该损失转嫁到后一借贷环节中,因为前一环节的利息是依法应当支付的。这与从银行贷款后又转借他人所产生的利息损失是不同的。因为银行借贷是合法借贷,其利息依法应当支付。出借人因资金出借他人而影响自身经营,减少企业收益,甚至引起亏损,由此产生的损失一般应由出借人自己承担。因为这种损失是出借人自身过错引起的,并且企业减少收益、增加亏损的原因很多,并不必然与借贷关系有关。
P2P清偿的顺序以及债权债务清偿途径。P2P清偿顺序依据企业破产法,包括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对于有担保债权优先受偿等规定。债务清偿途径包括正常途径和特殊途径,其中特殊途径包括协商、调解和仲裁等解决方法。
企业贷款中股东的责任。企业贷款时,财产需承担债务责任,股东若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则要对债务负责。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承担债务,股东责任限于认缴的出资额或股份。同时,企业贷款需符合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及银行规定,包括良好的信誉记录、合规的注册和资质等条件。
剥离不良资产后注入资产的时间周期及相关流程和相关法律依据。一般来说,时间周期在半年至一年之间,包括确定处置标的、尽职调查、谈判、报批、拍卖、签约付款、债权交接等步骤。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包括债权人处置、委托处置、网络拍卖、诉讼处
合同债权的转让和合同债务的转让的相关内容。在合同债权的转让中,存在转让的例外情况,同时债权人可以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但需通知对方。而在合同债务的转让中,需要经债权人同意,且新债务人应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另外,合同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需要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