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明专利时应该去认定是职务专利还是非职务专利,因为这两项对专利权的归属问题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对职务专利应该如何去认定,就看以下相关法律的规定。
专利法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的申请专利权人与专利权人是单位。非职务发明创造的申请专利权人与专利权人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同时,即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如果与单位就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按照约定认定权利人。
专利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解释,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
(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包括临时工作单位;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员工在业余时间,非工作地点做出的发明是否一定是非职务发明?
我们应该理解,所谓本职工作并不完全以工作时间、地点和环境决定。员工在下班时间,在家里做出的发明创造如果明确属于执行本单位任务,或者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就属于职务发明。
相反,即使在上班时间、上班地点,并且主要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做出的发明,只要发明人与单位有过事先约定,权利归属就按照约定决定。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员工离职,包括退休、辞职、调动甚至被辞退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也属于职务发明。
专利技术的规避策略,强调通过专利分析了解竞争者专利布局的重要性。提出五类专利技术规避方案,包括借鉴专利文件中的不同部分进行设计规避,以及利用专利审查相关文件、权利要求的规避设计等。这些策略旨在有效规避专利技术,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市场机会。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未经备案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备案并非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生效要件,未备案的合同仍然有效。法律和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不办理备案合同就无效,因此已生效的合同不能被认定为无效。文章指出国务院或其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制
专利权人的共同申请和确定方式。在共同申请的情况下,如果专利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发明创造且共同申请,则专利权人可以是多人。专利权的归属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职务发明创造、合同约定、非职务发明创造、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以及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等。对于同样发明
专利年费缴纳与专利权终止的关系。专利权人在专利授权后有义务按时缴纳年费,否则专利权将终止。未缴年费导致的专利权终止,他人实施该专利的行为不构成侵权。一案例中,杨某获螺栓实用新型专利,因未缴年费被蔡某主张专利权失效。但二审法院查明杨某已及时缴纳年费,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