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转让是指商主体将其享有的商号权全部让与受让人的行为,其效力是出让人丧失商号权,受让人成为该商号的主体。
商号作为财产权,可以转让和继承。然而,由于商号兼有人格权,依附于商事主体而存在,对商号的转让有一定的限制。国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
1. 绝对转让主义
绝对转让主义认为商号不得单独转让,即商号必须与营业一同转让。
2. 相对转让主义
相对转让主义认为商号可以单独转让,即商号可以与其营业相分离而转让。
根据我国法律对商号转让的规制来看,商号的转让是允许的。我国采取绝对转让主义的立法模式,为维护商号权人的合法权益,商号的转让通常采取有偿转让原则,即受让人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商号的转让必须由让与方和受让方签订书面协议并报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如果未进行注册登记,则不能以此对抗第三人。
虽然大多数国家主张商号必须与其营业一同转让,但在某些情况下,商号的单独转让是存在合理性和现实依据的:
1. 现实依据
在营业相同的商人之间,如果一个商人的商号较为出名,另一商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商号,支付一定的报酬而受让较出名的商号,用于自己的营业,从而实现盈利。原商号权人可以继续使用自己的商号并进行营业。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因此单独转让主义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
2. 合理性
随着商号含义的发展,商号的信用是由商人通过诚实信用和勤勉等经营逐渐发展起来的。支持绝对转让主义的观点认为,允许商号单独转让可能存在欺诈公众的风险。然而,商号的含义已经发展到可以独立于营业存在的程度,因此单独转让主义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合理性。
商标与商号产生权利冲突的原因。其中,构成相似性、商标与商号的构成要素以及消费者的混淆是主要原因。商标主要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而商号是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用于表明不同于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特征。由于商标和商号的某些相似性和消费者混淆,导致了权利冲
商号权的主体限制及相关规定。商号权主体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个人不能成为商标权纠纷的主体。企业名称在使用时应保持一致,任何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的行为都将受到处理。商号注册需遵循强制登记、先申请先核准、分级核定与管理以及主体名称限制等原则。
企业名称(商号)转让合同纠纷及企业名称(商号)使用合同纠纷的相关内容。这些纠纷涉及企业名称的转让和使用,属于合同纠纷,管辖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的原则规定。法律适用主要依据民法通则、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企业名称(商号)作为商业标识及知识产权,受到我国法
商号的定义与作用,并介绍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该规定适用于中国境内具备法人条件的企业及其他需办理登记注册的企业。企业名称需经过登记主管机关核定并注册登记后方可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同时主管机关有权纠正不适宜的企业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