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转让是指商主体将其享有的商号权全部让与受让人的行为,其效力是出让人丧失商号权,受让人成为该商号的主体。
商号作为财产权,可以转让和继承。然而,由于商号兼有人格权,依附于商事主体而存在,对商号的转让有一定的限制。国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
1. 绝对转让主义
绝对转让主义认为商号不得单独转让,即商号必须与营业一同转让。
2. 相对转让主义
相对转让主义认为商号可以单独转让,即商号可以与其营业相分离而转让。
根据我国法律对商号转让的规制来看,商号的转让是允许的。我国采取绝对转让主义的立法模式,为维护商号权人的合法权益,商号的转让通常采取有偿转让原则,即受让人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商号的转让必须由让与方和受让方签订书面协议并报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如果未进行注册登记,则不能以此对抗第三人。
虽然大多数国家主张商号必须与其营业一同转让,但在某些情况下,商号的单独转让是存在合理性和现实依据的:
1. 现实依据
在营业相同的商人之间,如果一个商人的商号较为出名,另一商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商号,支付一定的报酬而受让较出名的商号,用于自己的营业,从而实现盈利。原商号权人可以继续使用自己的商号并进行营业。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因此单独转让主义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
2. 合理性
随着商号含义的发展,商号的信用是由商人通过诚实信用和勤勉等经营逐渐发展起来的。支持绝对转让主义的观点认为,允许商号单独转让可能存在欺诈公众的风险。然而,商号的含义已经发展到可以独立于营业存在的程度,因此单独转让主义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合理性。
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现象。当前,我国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存在不足,导致商号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文章提出解决建议,包括灵活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赋予商标和商号合理的法律地位、完善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定位、借鉴国际做法制定相关法律、构建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以
商号权的法律定义和主体。商号权是商事名称权,指商人对其商号所拥有的权利,包括使用权和专用权。商号权的主体是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不允许多个商事主体共有一个商号权。商号权的客体是依法核准注册的商号,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规定。商号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属性
商号的取得方式以及商号权的保护内容。商号的取得方式分为使用取得主义、登记对抗主义和登记生效主义三种。商号权包括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等,具有人身权和精神财产权属性。我国法律虽未明确规定商号权,但对商号权的保护逐渐重视。
商标与商号的定义、权利冲突的本质、产生原因及构成要件以及判断标准。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本质在于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有合法的形式权利,导致利益冲突。产生原因包括知识产权特点、地域性影响、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我国采用“混淆标准”作为判断标准,解决此类冲突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