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领域经营主体名称的概念在学术和立法中存在混淆。商号是企业和其他商业主体为突显与他人不同特征而使用的名称。企业名称是表明企业的注册地或营业地、商号、行业、组织形式等特点的全称。商号是企业名称的构成要素之一。商号权是指企业对商号的专有权。
商号、企业名称和字号在国际上的含义与我国有所不同。在美国,商号指的是产品、服务或商业企业的描述性词汇,以及人名、合伙名、公司名或特殊地理位置的名称。在日本,商号指的是商事主体的名称,商人的商号可以是其姓氏、姓名或其他名称,而公司的商号通常是无限公司、两合公司或股份公司等。在德国,商号分为简单商号和组合商号,简单商号由一个姓名组成,而组合商号由核心部分和附属部分组成。
商号权与商标权紧密相关,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商号权的实现不需要依附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之上,但必须依赖于生产经营该商品的厂商或服务提供商。商号权的法律依据是公司法或企业登记法等,商标权的法律依据则是商标法。商号权的地域性更强,只在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内有效。商号权没有法定时间限制,只要企业存在,商号权就存在。商标权的保护更为充分,商号权的保护一般限于欺骗性冒充或其他不正当竞争的场合。
商号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无体性、地域性、专有性等特点。商号权与商标权的最终目的都是用于区分不同主体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并增强竞争能力。商号权与商标权都是商事主体的专有权,可以转让,其侵权责任也相近。然而,商号权的实现不需要依附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之上,而商标权大多标志于特定商品或服务之上。商号权的法律依据是公司法或企业登记法等,商标权的法律依据是商标法。商号权比商标权更具地域性,商号权无法定时间限制,对商标权的保护更为充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冲突越来越突出。冲突主要分为在先商号权与后来商标权的冲突和在后商号权与先来商标权的冲突。
冲突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商标注册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体制的分割导致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冲突。商号和商标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和保护,登记也按行政级别区域进行。其次,这种冲突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对商号权和商标权的重视程度较低。第三,这一冲突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市场竞争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商号权和商标权的价值。最后,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一些企业成为“搭便车者”,利用他人的商号或商标来获取经济利益。
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现象。当前,我国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存在不足,导致商号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文章提出解决建议,包括灵活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赋予商标和商号合理的法律地位、完善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定位、借鉴国际做法制定相关法律、构建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以
商号权的法律定义和主体。商号权是商事名称权,指商人对其商号所拥有的权利,包括使用权和专用权。商号权的主体是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不允许多个商事主体共有一个商号权。商号权的客体是依法核准注册的商号,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规定。商号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属性
商号的取得方式以及商号权的保护内容。商号的取得方式分为使用取得主义、登记对抗主义和登记生效主义三种。商号权包括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等,具有人身权和精神财产权属性。我国法律虽未明确规定商号权,但对商号权的保护逐渐重视。
商标与商号的定义、权利冲突的本质、产生原因及构成要件以及判断标准。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本质在于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有合法的形式权利,导致利益冲突。产生原因包括知识产权特点、地域性影响、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我国采用“混淆标准”作为判断标准,解决此类冲突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