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1款的规定,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那么他们应该先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征地拆迁来说,涉及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如果对政府关于土地使用权的决定不满意,应先进行行政复议。只有对复议结果不满意,才会进入诉讼程序,也就是需要进行征地拆迁前的复议。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该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关键在于拆迁公告的事项是否属于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是否符合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拆迁公告是拆迁管理部门在房屋拆迁或其他拆迁过程中必须实施的行为,通过张贴或报刊杂志刊登的方式将拆迁许可证的内容告知被拆迁人及其利害关系人。
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三个特点:(1)它是行政机关的职权或职责行为;(2)它涉及的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它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一方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实际影响可以是具体行政行为直接指向并制约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一方的权利义务,也可以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实际结果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一方的权利和义务产生影响。
因此,当事人可以对拆迁公告提起行政诉讼,前提是拆迁公告涉及的事项符合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要求,并在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内。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征地拆迁中涉及的主要主体及其职责。包括拆迁人、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拆迁实施单位、拆迁评估机构、房屋拆除单位和拆迁管理部门等。同时,文章介绍了我国法律对征地拆迁主体的相关规定,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征收与补偿等方面的内容。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
旧城改造拆迁项目的补偿标准。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搬迁和临时安置以及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被征收人可选择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并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补偿方式、金额、安置用房等条款。
遭遇非法征地时,公民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文中介绍了相关的法律途径和注意事项,包括不能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提出起诉,注意复议前置的情况,注意诉讼时效以及被告主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