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和第四十六条规定,土地征收应遵循以下程序:
1. 征地告知:在征地报批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向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告知拟征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被征地方有权申请听证,但对于在征地告知后抢栽、抢种青苗、抢建或突击装修的情况,不予补偿。
2. 征地调查确认:征地告知后,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调查核实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的权属、种类和数量等,并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地上附着物产权人确认调查结果。
3. 组织征地听证: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可提出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的听证申请,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组织听证。若在听证告知后5个工作日内未提出书面申请,视为放弃听证。
4. 组织报批材料: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按规定制作报批材料,并逐级上报审批,可以分批次用地或单独选址项目用地等形式报批。
5. 缴纳有关税费:土地征收经批准后,应按规定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缴纳完税费后方可领取用地批文。
6. 两公告一登记:土地征收方案经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应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村、组内以书面形式公告,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其他权利人应凭土地权属证书到指定地点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公告期满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地补偿登记情况公布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研究当事人对方案的不同意见,如有需要,可举行听证会。
7. 补偿安置: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拨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安置费用应提供支付清单,并公布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收支状况,以便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其他权利人查询和监督。
征地补偿费用包括以下项目:
1. 土地补偿费:用地单位依法向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的一种经济补偿,用于弥补其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 青苗补偿费:用地单位向种植在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的单位和个人支付的一种补偿费用,以弥补因征地导致青苗毁损的损失。
3. 附着物补偿费:用地单位向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所有人支付的一种补偿费用,包括房屋和其他设施,以弥补因征地导致附着物毁损的损失。
4. 安置补助费:用地单位向被征地单位支付的一种补偿费用,用于安置因征地而造成的富余劳动力。
关于征地补偿款被村委会截留的问题。法律规定土地征收补偿款应归农村经济集体成员所有,而村委会截留40%是违法行为。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地方政府公告补偿方案并接受监督,同时强调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应通过民主议定程序决定。但需注意,土地补偿费和征地补偿不同,征地补
违法征地和合法征地的区分。关键在于判断土地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并按照批文进行征收。文章还介绍了土地公有制、国家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划分、国家征收土地的条件和范围、征收审批程序等。
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流程,以及城镇职工占用国有非农用地建房的用地审批流程和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批流程。文章详细列出了申报材料、办事程序以及承诺时限等,包括现场踏查、审批手续上报等环节。对于符合用地条件的申请,承诺时限分别
土地征收的相关内容。土地征收是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的行为,旨在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在征地过程中,政府会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妥善的安置。关于安置房征地不属于强征,需依法履行相关手续。文章还介绍了征地的详细程序,包括方案拟订、审查报批、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