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屋征收决定公告是否具有可诉性
房屋征收决定本身是否具有可诉性呢?房屋征收决定的公告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权利的告知行为本身,仅仅是将房屋征收决定予以公示和宣传,以及将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权利以公告的方式告知给被拆迁人,由于该行为本身并不处理被拆迁人的权利义务,对被拆迁人利益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故公告行为本身不具有可诉性。
2、 市、县级人民政府如果没有依法作出公告,被拆迁人的起诉期限如何计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2018)》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未依法公告房屋征收决定的,被征收人对房屋征收决定的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20年。
3、 市、县级人民政府已经公告房屋征收决定,却没有交代诉权的,起诉期限如何界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2018)》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换句话说,政府作出征收决定时交代了诉权的,被征收人的起诉期限为6个月,没有交代诉权的,起诉期限为1年。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房屋征收决定在作出之前,需要符合以下法定程序:
1、征收补偿方案征求公众意见。当地行政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并予以公布,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当地行政机关应当将征求意见情况和根据公众意见修改的情况及时公布。
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当地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房屋征收决定涉及被征收人数量较多的,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3、征收范围内的房屋调查登记。当地行政机关应对征收范围内的房屋进行调查登记,调查登记结果应该在征收范围内向被征收人公示。
4、征收补偿费用的到位。征收补偿费用应当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如何确定房屋是否在“拆迁红线”范围内的方法,包括查看《拆迁公告》或《征地公告》等。公告中应包含征地批准信息、被征收土地信息、征地补偿和农业人员安置等内容。同时,征用土地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包括拟订方案、审查报批、方案公告等步骤。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是其
拆迁补偿协商不一致时的法律诉讼程序。当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无法达成一致时,将报请政府作出决定并公告。被征收人对征收补偿决定不服,可提起行政诉讼。同时,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及欺诈胁迫等情况下可撤销或变更。
厂房拆迁的法定流程以及签订拆迁协议时的注意事项。流程包括制订征收方案、征收公告、征收调查登记、实施拆迁方案和征收复议与诉讼等步骤。签订协议时,需注意明确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主体资格、拆迁行为的前提以及被拆迁房屋概况等事项。
房屋被偷拆时拆迁户应起诉的对象以及误拆、偷拆和帮拆的违法性问题。行政机关作为被告应承担相应责任,原告只要提供征地公告或征收决定公告,即可证明“偷拆”的法律后果应由地方政府承担。征收方在拆除房屋前应依法进行确认程序,被征收人需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误拆和偷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