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补偿条例中关于“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的模糊概念,引发了广泛争议。在审判实践中,拆迁诉讼既有行政诉讼形式,也有民事诉讼形式。当被征收人对补偿协议不满意时,通常会选择行政诉讼作为主要方式进行诉讼,俗称“民告官”。而当被征收人不履行协议义务时,房屋征收部门则多采用民事诉讼的方式提起诉讼。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行政诉讼,但并不排除民事诉讼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民事诉讼在补偿等问题上更加充分,而行政诉讼的优势在于举证有利于某一方。同时,补偿协议实际上是以合同形式体现的行政决定。因此,从协议争议开始就将其纳入行政诉讼,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
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是建立在“民告官”基础上的,行政机关只能作为被告,不能作为原告。因此,作为被拆迁人,只有在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民告官。
长期以来,在拆迁过程中,作为被征收人的普通老百姓相对于房屋征收部门来说处于弱势地位。法律规定更多地倾向于保护弱势一方,也就是“民告官”中的“民”。然而,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政府也偶尔遭遇被征收人拒不履行协议的情况。
在征地拆迁纠纷中,只要政府存在违法行为,被拆迁人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当地政府是否有省级政府或国务院的批准征地文件,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就是根本违法的。
2. 在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征地的情况下,政府的补偿标准是否合理。如果补偿标准不合理,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3. 征地补偿是否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失地失房农民手中,是否按照先补偿后拆迁的原则进行征地活动。
如果当地政府不符合上述三项标准,就属于违法行为。
城中村改造补偿的维权途径及相关补偿方式。被征收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权。补偿方式包括宅基地置换、临时安置费和搬迁费、地上房屋补偿款和装修款、停产停业损失、拆迁奖励、电器移机费以及其他补偿或补助。各村可根据基本标准或参考标准制定补偿方案
宅基地土地转让纠纷的处理方法。包括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如果协商不成可向受理机关提出处理申请或向上级申请复议或诉讼。同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在处理宅基地权属争议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村民合法权益
国家拆违行政赔偿标准的相关内容。在赔偿申请方面,需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或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在两个月内决定是否赔偿。对于这类案件,建议先确认拆迁行为违法再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违法拆迁应赔偿。
村民委员会未经村民大会同意擅自提留征地补偿款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该行为被视为违法犯罪行为,并涉及法律依据和相关后果。文章还介绍了村民权益的保护措施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在干预村民自治事项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