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票作为一种票据,涉及三个基本当事人,分别是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这三个当事人在汇票发行时已经存在,是汇票的必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汇票的背书转让和设立保证等行为,被背书人和保证人也成为汇票上的当事人。
汇票是一种委托证券,不同于自付证券。出票人委托他人支付票款,而非自行支付。
汇票规定在指定到期日付款。指定到期日可以是见票即付、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或见票后定期付款等四种形式。
汇票是付款人无条件支付票款给持票人的票据。持票人可以是收款人、被背书人或受让人。
根据付款期限长短,汇票可以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即期汇票是指见票即行付款的汇票,包括标明见票即付、到期日与出票日相同或未记载到期日的汇票。远期汇票是指约定一定到期日付款的汇票,包括定期付款汇票、出票日后定期付款汇票和见票后定期付款汇票。
根据记载受款人的方式,汇票可以分为记名式汇票和无记名式汇票。
根据签发和支付地点的不同,汇票可以分为国内汇票和国际汇票。国内汇票指在一国境内签发和付款的汇票,而国际汇票指汇票的签发和付款一方在国外或都在国外。
根据银行对付款的要求不同,汇票可以分为跟单汇票和原票。跟单汇票使用时需要附加各种单据,而原票只需提出汇票本身即可付款,无需附加任何单据。
我国《票据法》将汇票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是指银行签发的汇票,而商业汇票则是银行之外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签发的汇票。
银行汇票涉及以下当事人:
出票人是指签发行,根据我国现行做法,只有参加“全国联行往来”的银行才能签发汇票,充当出票人。
受款人即收款人,可以是汇款人或其他人。
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充当付款人,而汇款人并非汇票上的当事人,而是与出票人有委托关系的人,可以是单位、个体经济户或个人。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为自出票日起1个月。
商业汇票是指由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指由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或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的票据;银行承兑汇票指由收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承兑申请人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票据。
商业承兑汇票涉及以下当事人:
出票人是交易中的收款人(卖方)或付款人(买方)。
如果出票人是卖方,承兑人为买方;如果出票人是买方,本人即为承兑人。
付款人是买方的开户银行。
受款人是交易中的收款人(卖方)。
银行承兑汇票涉及以下当事人:
出票人是承兑申请人。
付款人和承兑人是承兑行,即承兑申请人的开户银行。
受款人是与出票人签订购销合同的收款人(卖方)。
根据相关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
按份保证和连带保证的概念和特点。按份保证指共同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各自承担约定的责任;连带保证则指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各保证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内部仍有份额划分。两种保证方式下,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均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且其他保证人
中国担保法关于债务人与担保人责任分割的问题。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下,保证人在特定条件下可拒绝承担债务;而在连带保证下,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独自承担债务。债务人与担保人的具体责任分割取决于担保合同中的约定。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我国担保法中保证责任的分类与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担保的关系,指出连带责任担保是普遍适用的形式。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其行使的时间和条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先诉抗辩权的性质是暂时拒绝履行债务,延缓保证责任的承担,而非免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