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类型 > 国有独资公司 > 财政部门应以什么为主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监管

财政部门应以什么为主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监管

时间:2025-02-15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9528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国有资产是公有制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金融资产是重要的国有资产之一,政部门应以哪些为主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监管?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财政部门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监管的主要职责

根据《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暂行规定》第四条,财政部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监管,重点是管理国有金融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和维护资本安全。财政部门应当确保国家出资金融机构依法享有资本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

财政部门的职责边界和国有金融机构管理体制

根据《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暂行规定》第六条,财政部门应当合理界定职责边界,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同时,财政部门需要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按照市场监管与出资人职责相分离的原则,理顺国有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不得干预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管。

国有资产的范围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

根据第一条,凡是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创办的或所属的事业单位,其占有和使用的资产全部属于国有资产。非国家机关或非国有企业创办的事业单位,只有由国家投入的资产才属于国有资产。

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

根据第二条,以国有企业担保,完全用国内外借入资金投资创办的国有企业,其收益积累的净资产被界定为国有资产。国有企业接受馈赠形成的资产也被界定为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党、团、工会组织等占用国有企业的财产(不包括职工个人缴纳的党费、团费、工会会费以及按国家规定由企业拨付的活动经费等结余购建的资产)也被界定为国有资产。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国有资产

根据第三条,国家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归国家所有。政府和国有企业为安置待业青年、企业下岗人员拨给或投入集体企业的资产,明确是无偿转让或有偿转让(但收取的转让费已达到其资产原值的),该资产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归集体企业所有。国有企业以货币、实物和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独资创办的“以集体企业名义”注册登记的企业也被界定为国有资产。集体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改组前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中,国家税收应收未收的税款全部界定为国家股。在各种减免税形成的资产中,列为“国家扶持基金”等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界定为国家股,其他减免税部分界定为企业资本公积金。集体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形成的资产,国有单位只提供担保(未履行担保责任)的,不界定为国有资产;但履行了连带责任的,国有单位应予以追索清偿或协商转为投资。集体企业无偿占用国有土地的,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国有土地折价部分形成的国家股份被界定为国有资产。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不良资产处置周期及法律措施

    不良资产的处置周期与法律措施。不良资产的处置周期通常为半年至一年,包括确定标的、尽职调查、谈判、报批、拍卖、签约付款和债权交接等步骤。金融机构在催收不良资产时,可以采取扣收款项、主张债权、强制执行财产等法律措施。不良资产清收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但可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和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

  • 国有独资企业是否可以不设董事会?

    国有独资企业是否可以不设董事会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应设立董事会,董事会在企业中具有管理、经营和监督等重要职能。但国有独资公司的子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公司法对国有独资公司进行了专门的解释,并详细规定了董事会的组成、职责和任期等。

  • 个人贷款审查未尽职的处理措施

    中国个人贷款审查未尽职的处理措施。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有权采取责令改正、暂停部分业务等措施来处理贷款调查、审查未尽职的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采取的监管措施包括责令暂停部分业务、限制资产转让、责令调整高管等。整改后

  •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 最新国有独资企业章程范本
  • 国有独资企业必须设立监事会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