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家庭财产分割后未赡养老人的情况下,老人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支付赡养费用。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取回财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包括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或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
根据《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根据这些法律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同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
这意味着,老人随时都有权要求成年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或支付赡养费。如果子女一方拒绝赡养老人,老人可以采取以下维权方式:
老人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求助,寻求政府部门的调解解决。
老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
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通常涉及多种因素,但这并不免除子女的赡养义务。通常情况下,以下情况都需要子女赡养老人或支付赡养费:
1. 已婚的成年子女本人没有经济收入,但配偶的收入足以维持生活的,也应当承担赡养义务。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收入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有处分权。
2. 子女不能以父母不抚养自己而推脱赡养责任。父母因为生活困难、犯罪或其他客观条件确实不能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在该子女成年独立后,如果父母符合被赡养的条件,子女仍应当尽赡养扶助义务。
3. 父母取消子女对财产的继承权,子女仍有赡养义务。
4. 子女不能通过声明放弃财产继承而不承担赡养义务。子女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有效,但是不承担赡养义务的行为无效。
5. 父母再婚的情况下,子女不能拒绝赡养老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
离婚后财产分配准则的法律解析,包括男女平等原则、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原则、有利生活、方便生活原则、给予补偿原则和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这些原则在离婚财产分割中起着重要作用,确保了公平合理的分配,并特别保护子女和女方的利益。
孕期离婚财产分配的法律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离婚时应按协商、男女平等、法院判决、补偿和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进行分割。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况下可请求损害赔偿。
家庭财产分割后未赡养老人是否可以取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老人的遗嘱中说明了对相关财产分配给了未赡养老人的子女,则是不可以取回的,因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老人作为财产所有者有权处理自己的财产。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