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赔偿 > 工伤赔偿标准 > 未赡养老人能否分割抚恤金

未赡养老人能否分割抚恤金

时间:2025-01-09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2871
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在老人年老时并为起到赡养义务,在分割老人名下的抚恤金时纠纷不断。那么,未赡养老人能否分割抚恤金?对于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未赡养老人是否能分割抚恤金

司法解释及近亲属共有

根据相关规定,对于未赡养老人能否分割抚恤金的问题,司法解释如下:如果死者所在单位对抚恤金的给付对象有规定,则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如果没有对给付对象作出规定,则应属于近亲属共有。当事人要求对抚恤金进行分割,在法律上属于对共有财产的析产。

近亲属定义及抚恤金分配顺序

近亲属主要指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抚恤金虽然不属于遗产,但在处理时会按照遗产继承人顺序进行分配。第一顺序是配偶、父母、子女,其他人员属于第二顺序。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的人员时,抚恤金才会在第二顺序的人员之间进行分配。

抚恤金分割规定

对于抚恤金的具体分割,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政策,享有抚恤金待遇的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死者的直系亲属或配偶;二是死者生前主要或部分供养的人。因此,对于在死者生前未尽到赡养义务的人来说,是不可以分割抚恤金的。具体的抚恤金分割问题,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一般会按照均等分割原则处理抚恤金,并酌情考虑各近亲属的客观情况进行分割。

非因工死亡家属待遇

单位对非因工死亡家属发放的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丧葬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这两项待遇都不属于遗产。丧葬费用于对亡者的后事处理,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由单位发放给符合条件的直系亲属。亲属只要符合供养亲属范围和条件,都可以享受供养亲属救济费。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则单位可以不发放此项待遇。

不赡养老人的违法行为

尊老及法律保障

不赡养老人是一种违法行为。尊老是我国公民的传统美德,为了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给予了保障。

扶养义务规定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养父母子女之间都互有扶养义务。在一定条件下,继父母子女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互有扶养义务。此外,根据立法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于已经形成的事实上的扶养关系,也应该给予确认和保护。负有扶养义务的人不能拒绝扶养。但如果扶养人因天灾人祸、收入过低等原因无力扶养,并未尽到扶养义务,这不属于拒绝扶养。

遗弃罪和刑事责任

对于年老的父母,如果他们没有或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生活不能自理,因而无法独立生活,子女作为负有扶养义务的一方,有能力扶养却不扶养,导致父母因遗弃而被迫自杀,或因生活无着而流落失所等情况发生,就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的规定,可以以遗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抚恤金是否属于继承财产范围

    抚恤金是否属于继承财产范围的问题。抚恤金是一种特殊的补偿费用,旨在满足死者家属的抚慰和经济需求,不属于遗产范围。根据《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而抚恤金并不属于此类财产。因此,抚恤金不应被视为遗产

  • 大学生兼职期间受伤是否有权要求误工费?

    大学生兼职期间受伤是否有权要求误工费的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和最新生效的《民法典》,如果大学生因他人的侵害导致人身损害,有权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误工费的计算方式根据患者是否有固定收入分为不

  • 关于人身损害死亡赔偿协议

    甲方与乙方之间关于人身损害死亡赔偿的协议内容。协议包括赔偿金额、支付方式、已支付费用、赔偿要求限制、款项分配、身份确认、无过错或法律责任认可及违约责任等方面。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并约定了争议解决的方式。

  • 工地上工伤的赔偿方式

    工地上工伤的赔偿方式。在工地上发生工伤后,需要进行工伤认定和伤残鉴定,并根据结果确定赔偿金额。文章列举了工伤的情形和视同工伤的情形,包括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的事故伤害、职业病等。同时,介绍了工伤认定申请的步骤和申请时限。

  • 男子骑车掉进工地泥坑冻僵死亡
  • 工伤致死赔偿的相关规定
  • 工伤事故损害赔偿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