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合同是不成立的。合同的成立需要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如果合同主体不明确,双方签字后合同才能成立,而价格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补充约定。
第三十二条【合同成立时间】: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
第三十三条【确认书与合同成立】: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
第六十一条【合同约定不明的补救】: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合同就生效。区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同成立的条件包括: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至于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则在所不问,它着重强调合同的外在形式所表现。
合同生效的条件主要有: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符合法定形式。
合同成立与否基本上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意志,体现的是合同自由原则。合同成立的意义在于表明当事人双方已就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共识。
合同能否生效则要取决于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体现的是合同守法原则。合同生效的意义在于表明当事人的意志已与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实现了统一,合同内容得到了法律的强制保障。
合同成立标志着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达成协议,合同内容所反映的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明确。
合同生效表明合同已获得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障,当事人应全面履行合同,以实现缔约目的。
简单地说,合同的成立标志着合同订立阶段的结束,合同的生效则表明合同履行阶段即将开始,它是合同履行的前提,又是合同履行的依据。
合同的成立,如果当事人要承担的责任就是缔约过失责任。所谓的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损失,则应承担民事责任。
借款合同担保的无效情形,包括担保主体不合格、单位内部机构或职能部门的担保无效、公司董事、经理的私自担保无效、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以及主合同无效等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
电子合同的法律特征,包括订立方式的变化、虚拟性和广泛性的交易主体、电子化的意思表示、生效方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以及无纸化的载体等特点。电子合同使用电子签名,合同成立地点以收件人主营业地为准。电子数据易消失和改动,需采取加密和保全措施。
承揽合同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包括主体资格和履行能力欺诈风险、代理人超越权限签订合同的风险、虚构或夸大加工任务及来源的风险以及不可能实现的定作要求的风险。此外,文章还概述了承揽合同的基本内容,如承揽的标的和数量、质量要求、报酬、承揽方式、材料的提供、履行
保证担保与保证保险在合同内容、主体、性质、保证范围、保证程度以及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合同是购房借款合同的附属合同,与主合同存在主从关系,而保证保险合同与主合同处于并存关系。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等,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