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履行期限已到,合同将自动解除,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将终止,不再具有约束力。
(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合同履行变更指合同成立后,在履行终止前发生的异常变动。客观事实是指作为法律行为成立基础或环境的一切客观情况。合同履行变更不仅包括交易和经济情况变化,也包括非经济事实的变化。
合同履行变更如果发生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已经意识到变更的事实,且仍以已变更的情况作为合同内容,表明当事人自愿承担风险,因此事后没有保护的必要。如果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发生合同履行变更,由于合同关系已经消灭,不适用合同履行变更原则。
如果当事人在订约时能够预见合同履行变更,表明他们已经承担了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不适用合同履行变更原则。如果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变更事实上没有预见,但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应当可以预见,仍然不能主张合同履行变更。
合同履行变更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即双方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变更没有过错。不可归责的事由可分为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其他事件三种。
合同履行变更通常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如果继续履行合同,将明显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在适用这项原则时,需要把握好度,即合同履行变更必须造成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极不均衡,如果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影响较小,就不能适用这项原则。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约定合同解除的规定。当事人可协商解除合同并约定解除条件。解除权的消灭有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期限限制。合同终止后,结算清理条款仍有效,包括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支票结算、汇兑和委托收款等方式。清理应按合同约定进行。
我国《合同法》中解除合同与终止合同的区别。合同终止是指按约定履行完毕后结束,而解除合同是在期满前结束。合同终止有多种情形,终止后当事人需履行通知等义务。合同解除可由当事人协商或法定情形导致,解除后未履行部分终止,已履行部分可要求恢复或赔偿。合同解除与
合同违约前的正常履行处理方法以及合同解除的情形。对于预期违约,守约方可采取自救措施、寻求司法救济或坚持合同效力。合同解除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以及债务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部分未履行期待利益损失的计算方法。在确定期待利益时,需考虑合同的有效性、合同履行时的情况、当事人的实际价值等因素。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当一方违约时,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违约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获得的利益。期待利益损失的计算以原告损失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