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履行期限已到,合同将自动解除,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将终止,不再具有约束力。
(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合同履行变更指合同成立后,在履行终止前发生的异常变动。客观事实是指作为法律行为成立基础或环境的一切客观情况。合同履行变更不仅包括交易和经济情况变化,也包括非经济事实的变化。
合同履行变更如果发生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已经意识到变更的事实,且仍以已变更的情况作为合同内容,表明当事人自愿承担风险,因此事后没有保护的必要。如果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发生合同履行变更,由于合同关系已经消灭,不适用合同履行变更原则。
如果当事人在订约时能够预见合同履行变更,表明他们已经承担了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不适用合同履行变更原则。如果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变更事实上没有预见,但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应当可以预见,仍然不能主张合同履行变更。
合同履行变更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即双方当事人对合同履行变更没有过错。不可归责的事由可分为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其他事件三种。
合同履行变更通常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如果继续履行合同,将明显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在适用这项原则时,需要把握好度,即合同履行变更必须造成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极不均衡,如果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影响较小,就不能适用这项原则。
合同解除的几种条件,包括迟延履行、拒绝履行、不完全履行和债务人的过错。根据合同性质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不同,这些情况有不同的限定。若违约情况严重或债务人过错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债权人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