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一)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在催告后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支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抵作价款或收回。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未履行约定的债务,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如果收受定金的一方未履行约定的债务,则应双倍返还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情况,则不能免除责任。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履约担保的形式包括履约保证金、履约银行保函和履约担保书。
在签订合同后,招标人和中标的投标人成为接受承包人和承包人。承包人必须向接受承包人提供银行开立的履约保函,金额一般为合同金额的10%-15%,以确保承包人按合同条款履约。如果未能履约,银行将负责赔偿一定金额,但不超过履约保函的总金额。
总体而言,履约保证金比例一般为5%-2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的30日内,应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订立与合同实质内容背离的其他协议。如果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中标人应当按要求提交。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
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定金责任和违约金责任等五个方面。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如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同时,也明确了定金和违约金在合同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