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贷款诈骗罪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
在实践中,贷款人因某种原因而采取虚构事实的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属于民事意义上的贷款欺诈行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可以确认合同无效,或由贷款人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
区分贷款诈骗罪与贷款欺诈行为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同。如果行为人的目的是非法占有,则应被认定为贷款诈骗罪。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使用欺诈手段获得贷款的行为都构成贷款诈骗罪,特别是对于以下几种情况,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1)以虚假手段取得贷款后已经主动归还贷款本息的;
(2)以虚假手段取得贷款后拖欠未还,但具有偿还能力或基本具有偿还能力,并且并不躲避贷款人追索债务的;
(3)以虚假手段取得贷款后拖欠未还且没有偿还能力,但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行为人经营亏损或经营失误导致无力偿还贷款的结果。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纠纷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返还、赔偿损失以及行政处罚等方面。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被裁定无效或被撤销时,双方当事人应返还财产并赔偿损失。若涉及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还可能面临追缴财产和行政处罚等后果。文章还提及了合同法中有关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相关规
无效合同的情形和定义。当存在欺诈胁迫、恶意串通、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违反强制性规定等情形时,合同将被视为无效。此外,合同的违法行为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也是无效的。同时,免除一方因人身伤害或故意重大过失造成财产损失的条款也是无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解释,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文章列举了六种情形应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包括虚构主体、冒用他人名义、使用伪造单据等欺骗手段,以及挥霍、拒不返还担保合同履行财产等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