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旅游业的专门立法,甚至在《合同法》的15类合同中也没有旅游合同的规定。这导致旅游合同当事人,尤其是旅行社缺乏约束,为旅行社侵害游客利益埋下了隐患。在游客利益受损并寻求法院救济时,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法院难以有效地根据法律规定支持游客的请求。
目前,旅行社普遍使用格式合同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游客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无权与旅行社就合同中的某一条款进行磋商。旅行社经常在格式合同中加入霸王条款,用于减轻责任和限制游客权利。这些条款往往使用隐晦或模棱两可的词句,并未明确告知游客,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对某一条款产生争议,引发旅游纠纷。
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一些旅行社经常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他们通过虚假广告误导游客,通过低价引诱游客,实际提供的游览项目与承诺不符,缺乏相应的游览设施导致游客受伤,与某些餐饮住宿娱乐企业进行幕后交易,强迫游客消费。旅行社的这些不诚信行为严重损害了游客利益,导致各类旅游纠纷的发生。
一些游客在签订旅游合同时较为草率,通过电话咨询行程和报价即草率地签订旅游合同,甚至尚未签订旅游合同就交纳旅游费并外出旅游。当参团旅游后才发现与自己的意愿不符,与旅行社发生纠纷。此外,还有一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配合导游,不听从导游或相关人员的指导,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从而发生意外,引发纠纷。
涉及领队和导游服务质量、遗漏景点和缩短游览时间的违约责任问题。如果旅游合同明确约定了违约责任,应遵守约定;如果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应参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旅行社服务质量赔偿标准》第8、9、10条规定,如果全陪领队因专业知识不到位影响服务质量,旅行社应根据影响服务质量大小,在团费的5%以内退还旅游者团费;如果行程遗漏了景点,旅行社应退还该景点的门票费用,并支付等额违约金;如果景点无门票费用,则支付团费5%的违约金。此外,如果旅行社缩短游览时间,可以根据具体缩短的时间返还景点费用并支付等额违约金;如果景点无门票费用,则在团费的5%中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法律规定及其非传统境外旅游安全问题。旅行社需获得业务经营许可方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具体条件由国务院规定。此外,境外旅游安全面临恐怖主义、犯罪、战争、政治不稳定和传染性疾病等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者安全。
“群旅游”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包括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和参与者的伤亡损害赔偿风险。在“群旅游”中,驾驶者和组织者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无论是否为有偿服务。此外,组织者应遵守旅游法规,不得从中牟利,否则涉嫌违反法律和欺诈行为。为避免法律风险,建议参与者选择
甲、乙双方在旅游目的地的合作事宜。合作条件要求乙方具备旅行社资质并愿意成为甲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模式方面,乙方负责在特定区域的旅游接待,并需配合甲方做好产品策划和包装。合作内容包括导游服务、用餐标准、住房标准、车辆标准、大交通服务和保险等方面。结算
甲、乙双方为加强对社会导游员的规范化管理而签订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合作方式、甲、乙双方的责任、导游委派、信息报告、临时聘用、协议履行及其他事宜。甲方无偿推荐注册导游,乙方需与甲方签订协议后方可使用,同时在使用导游时需签订劳务协议书。协议有效期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