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有效期限截止:2020年12月31日,当工程严重延期导致无法按约定时间完成时,建设单位有权选择不履行合同或解除合同,并要求施工单位承担相应的损失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发生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收偿权的批复为长期遭遇工程款拖欠困扰的建筑企业带来了利好消息。尽管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不明朗,但对于建筑企业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遏制工程款拖欠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签订建筑承发包合同时,应明确约定工程竣工日期和工程款按进度支付的时限,以便在工程无法完工的情况下及时行使工程拍卖权。
此外,合同中还应明确约定工程竣工交付时的工程价款结算方法和结算时限,以避免因寻找审价师而延迟工程结算时间。
在建筑行业中,一般是先竣工后结算,并且竣工有期限,决算无具体日期。因此,竣工后6个月的优先权行使期限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在约定期限内无法完成结算并支付工程价款,或者建设方有意拖延时间,建筑企业应及时采取诉讼等法律措施,避免超过时限而失去优先受偿权。
法律重视证据,谁掌握证据,谁就拥有主动权。在行使优先权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注意收集和保存各种证据,特别是要求发包方签字(盖章)认可的任何承诺,以免口头承诺无法取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发生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对于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应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当事人一方构成根本违约时,另一方是否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合同解除的定义和法律依据,详细阐述了法定解除的五种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拒绝履行、债务人迟延履行、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口头合同的解除条件,包括法定解除和合同协议解除。法定解除依据《合同法》规定,包括不可抗力、一方不履行主要债务、迟延履行债务等情形。合同协议解除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原合同关系,实质上是重新建立合同,消除基于原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
中国法律中的瑕疵履行概念,介绍了其与不能履行、迟延履行和拒绝履行的区别,重点分析了加害给付与瑕疵履行的不同点。瑕疵履行虽然履行存在缺陷,但仍可视作一种履行行为;而加害给付则因履行行为给债权人带来超出履行利益的损害。举例说明了两者在买卖合同中的具体表现
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包括不可抗力、预期违约、迟延履行以及其他违约行为等。当这些情形发生时,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只需通知对方即可解除合同,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解除权的行使有期限限制,并可能需要办理批准、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