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信托的基本原理都是受托理财,其法律制度的基石均是“信任+委托+代理”,均应属于信托制度之列,均应适用《信托法》,受信托财产破产隔离制度的保护。当然,若募集份额超过200份,另外应受《证券法》的规制。然而,从《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制度设计而言,《信托法》或《证券投资基金法》并没有对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提供有效的风险隔离保护。
《信托法》立法背景和目的,源于上世纪末商事信托如雨后春笋,各省各行业几乎都成立信托公司,募集资金方式多样,投资领域繁杂,野蛮生长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所以,本世纪初,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牵头制定《信托法》予以规制。因此,《信托法》中关于民事信托的制度设计很少,关于商事信托规定较多。关键是,《信托法》对商事信托主体资格设定了资格和门槛,信托公司及信托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是银监会。私募基金本来就不在《信托法》立法规范和银监会的管治范围之列,而私募基金显然属于商事行为而不是民事行为,且私募基金也没有被纳入《信托法》框架下。
中国所谓的基金准确应该叫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公募基金受证监会严格监管,投资方向与投资比例有严格限制,它们大多管理数百亿以上资金。私募在中国是受严格限制的,因为私募很容易成为“非法集资”,两者的区别就是:是否面向一般大众集资,资金所有权是否发生转移,如果募集人数超过200人,并转移至个人账户,则定为非法集资,非法集资是极严重经济犯罪,可判死刑
股权投资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私募股权投资在向目标企业注入资本的时候,也注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各种增值服务,这也是其吸引企业的关键因素。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拓展采购或销售渠道,融通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协调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关系。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亮点和竞争力所在。
私募基金在募集阶段、运行期间以及发生重大情况时所需披露的信息内容。在募集阶段,需披露基金基本信息、管理人信息、投资信息等相关内容;在运行期间,应公布报告期末基金净值、财务情况、投资运作等详情;当基金出现重大变化或涉及投资者利益时,需及时向投资者披露相
私募基金的常见募集错误行为。包括是否公开募集、是否注册备案、是否真实项目和是否人数众多等四个问题。私募基金只能私下向特定对象募集,不能公开宣传和推广。合法的私募基金需要注册备案,且必须标明真实项目并专款专用。同时,私募基金对投资者和人数有严格限制,超
私募基金募集期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募集期的时间段和规定。在募集期内,投资者只能购买基金份额而不能卖出,一般持续一到三个月。募集期结束后进入封闭期,不接受投资者的申购或赎回请求。封闭期结束后,基金进入正常申购赎回期。私募基金募集流程包括产品设置阶段、基金
私募基金对非公开交易的股权资产的投资方式,包括杠杆收购、风险投资等。同时介绍了定向增发的定义和相关规定,包括发行对象、发行价、股份转让等。定向增发包括成为上市公司战略股东或控股股东的情形以及通过定向增发融资进行并购扩大规模的情况。